原标题:高桥的江堤

作者 王洪富

高桥是长江中一块小沙洲。本名叫顺江洲。面积不大,只有二十七平方公里。世世代代的高桥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几百年,把顺江洲建设成今天美丽的绿洲。

可以想象,当初最早有人来这块沙洲开发定居,是非常不易的。要想生存,必须围堤造田,否则,无法安居乐业。来高桥开发的并不是一下子来成千上万人,而是一批一批逐年增加人口。他们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围堤,开荒种地,传宗接代,把荒滩变为良田。最大的后顾之忧就是水患。每到汛期,小小的围堤,难挡长江大潮。比如,我们这里有一条包石唐大岸据说就是早年包、石、唐三大家合力挑成的一条大岸,后来人们叫惯了称包唐大岸。这条大岸,也只能保一方土地。最后,所有定居在顺江洲的高桥人协力同心,在高桥沿江挑筑了江堤大岸。这不是一代高桥人所能做到的,而是一代又一代高桥人逐年挑筑的一条又宽又高江堤,挡住江潮,确保庄稼有收成。

这条江堤,蜿蜒典折,把高桥包围其中。整个江堤总长二十七公里。原来的围堤也就变成内堤。比如,包唐大岸就不是江堤,而是隔堤了。一九五四年北江决堤,汹涌的洪水把包唐大岸也冲垮了,整个高桥淹没在洪水之中。

高桥人对这条赖以生存的27公里长的江堤非常重视,每年都要花大批劳力把江堤不断加宽加高。每年冬春,挑江堤是高桥人的一件大事。寒冬初春,相对而言,是农闲季节,所以可集中精力挑江堤。我记得54年、55年,还没有合作化,高桥区政府把土方按田亩分到户,再由村小组集中人力挑江堤。我那时还未成年,每天从家里送中饭给挑堤的人吃。一锅山芋干子胡萝卜莱粥当中饭,对挖锨挑泥的人来说,是不顶事的,但粮食紧张,也只好挨饿干活。

过了几年,我长大了,也成了男劳力,也参加挑江提。铅丝络子装泥块,狗条锨挖泥。在外滩开圹挖土,一层挖了再挖第二层,一直可挖六七层深。挖泥的一锨挖起来端着直送到络子里,试想,这要花多大力气?挑泥的人,挑四大块泥一步步爬上江堤一身汗,空络子回头浑身发抖。外滩挖过泥的大圹,有专人来测量计算土方,这叫收方。

一担担泥块送到江堤上,有专人用锄头把泥块破碎,再由专人组成的打硪队来把泥夯紧夯实。石硪是鼓形石头,直径四十多公分,厚十余公分。四面对称凿几个洞,塞上小木桩,再用粗铅丝固定,系上单绳。打硪人一齐用力拎起来高过头顶,再拍下去,打一遍再复一遍。每加一层土,都要打石硪。领硪人还打起号子,其他人跟着喊起来。这帮人都是身强力壮的,很有力气。

七七年西江坍江,共坍掉一平方公里,一干五百亩良田付之东流。政府又组织人员挑退堤,挑堤的人集中住在工地附近老百姓家。因为每天来回跑又吃力又不方便。生产队集中开伙,饭管饱,菜简单,多为大白菜或青莱,有时每人可吃到一大块肉。队里派专人一日三歺烧饭,我记得那几年都是我老婆烧饭。个别人晚上回家,她不能,从家里一大早赶去烧饭来不及,所以,一直到结束,她都住在那里。

七七大堤,七九大堤共五点四公里长。陆陆续续高桥共挑了大大小小退堤十七条,总长20公里,一百万土方。

五五年挑了五五大坝,从跃进闸到大坝江堤缩短4公里,后来挑了六二大坝,又缩短1公里,也就就是说,防汛,挑堤少了五公里,因为这一段不叫江堤,而是内堤了。东江还有五道退堤对防风防浪起了不小作用。

一九八三年夏,安丰村大东队五圩套嘴涵洞断裂,江堤下沉,出现险情,堤外江水向里泄漏。当时全高桥引起惊动,政府发动全高桥人全力以赴抢险,又得到到大港,邗江等地的大力支授。先在漏水处围上土埂,叫燕子窝,再破提填土,土不夠,曾用船上的小麦填进豁口,最后,在干部的指挥下,群众的共同奋斗,终于化险为夷,避免了又一次倒圩。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干部总是身先士卒,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干部的身影。

每到汛期,防汛工作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大潮性,江水暴涨,对江堤是一大考验。在这期间,各村都要安排人员驻守在江堤上,日夜巡逻。初三,月半前后是大潮性,尤其不可马虎。水利部门有几处存放防汛物资的器材的库房,备有草包,木桩,芦芭等,一旦发现险情,立马就可派上用场。

大约九五,九六年复堤时,使用推土机从外滩将泥土直接推到堤上,顺便也就压实了。从此,高桥人结束了祖祖辈辈用人工挑江堤的历史。

从九七年开始,高桥逐年在江堤外坡铺浇混凝土。江堤固若金场,再也不怕洪水风浪了。如今,你站在江堤岸上看高桥的江堤,犹如一道长城,确保高桥安然无恙。勤劳,勇敢,智慧的高桥人,把这块绿洲建设得更加美丽。镇江公铁大桥造好后,将会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高桥观光,投资,高桥将发生更加喜人的变化。

哦,朋友,谁不说咱家乡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