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03” 金沙江堰塞湖灾害抢险救灾战斗中,有一支专业精干的救援力量,它最先到达、最后撤离灾害核心区域,持续不断为抢险救灾战斗提供现场信息支持,成为决策指挥的“千里眼”。它,就是甘孜消防救援前突小分队。

  与时间赛跑

  11月3日17时40分许,西藏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江流阻断、悬湖高挂,金沙江两岸的川、滇、藏三省(区)再度告急。

  接到甘孜州消防指挥中心的指令后,白玉县消防大队副大队长寇量立即率领4人小组紧急赶赴现场。刚参加完上一轮堰塞湖抢险救灾战斗的寇量知道,快速获取情报信息是抢险救灾战斗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的高原山区,更是左右战局的“胜负手”。

  堰塞体最理想的观测点位在滑坡点对面,白玉县绒盖乡的一座山坡上,地势艰险、人迹罕至,只能从最近的则巴村徒步攀登15公里抵达。寇量4人于深夜到达则巴村,稍作休整,待次日天色初明,便开始急行挺近。一路山势陡峭、荆棘密布,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深崖,行进极为艰难惊险。9时30分许,寇量4人终于抵达预定观测点位。藏族队员仁真清批从小在山里长大,平日走山路如履平地,但当天3个多小时的强行军依然让他累到瘫倒:“当时只想着早到一分钟,就能为抢险救灾战斗赢得宝贵的时间。再让我走一次,肯定走不到这么快,而且,绝对不想再走!”

  与时间赛跑的还有由甘孜州消防支队指挥中心主任敬力率领的通讯保障分队,这支队伍星夜兼程700多公里,翻越数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于4日15时到达则巴村,又在增援战友的协助下,徒步行进4个小时,将卫星便携站、无人机、发电机等设备及时运抵观测点。

  9时30分,寇量利用手机将第一组堰塞湖图像传送到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随后,又用单兵图传设备实现了与北京的第一次视频连线,彻底打破了灾害核心区域的“信息孤岛”状态。两支队伍汇合后,迅速整合力量成立甘孜消防救援前突小分队,建立哨位,利用卫星便携站搭建起了稳定的通讯链路,远在北京的指挥中枢从此开通了“千里眼”。

  “力量”六人组

  由于山顶观测哨位环境恶劣、补给困难,前突小分队的组成人员必须少而精,最后确定的6名队员个个身怀绝技,以敬力和寇量为首,被大家称为“力量”六人组。

  “器材保姆”敬力。在高原低温环境下,电子设备极易出现故障,而设备“罢工”就意味着任务失败。为了保证他的“宝贝”不被冻坏,每到夜间,敬力就会把大衣全部收走,盖在卫星接收器和摄像机上,把寻星仪、电池等设备塞到每个人的怀里,6个人就挤在两顶单兵帐篷里相互取暖入眠。在他保姆般的精心呵护下,现场通讯器材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且零故障的奇迹。

  “跨界主播”寇量。“我是寇量,现在是某日某时,我所处的位置是塌方体对岸的山顶……”颇具“专业范”的现场播报,让“寇主播”迅速走红,“圈粉”无数。一些传媒大V认为,以寇量为代表的消防救援人员在抢险救灾战斗中“动态即时发布”和“让声音出镜”等突破性尝试,准确提供了决策参考信息,及时回应了社会关注关切,为新媒体时代的应急救援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实践。

  “无名飞手”李世灵。抢险救灾期间,应急管理部定期公开灾害核心区域的航拍图像,这些专业级的图像具有极高的决策参考和信息公开价值,各类媒体转载后点击播放量以千万计,这些图像都是由甘孜州消防支队李世灵拍摄的。抢险救灾以来他拍摄现场3D全景图,山体、堰塞体、河道重点部位视频、图像时长280余分钟,各种短视频300余段,照片1000余张。

  “全能战士”刘杰。消防部队改制转隶后即将退伍的老兵,主动请缨上阵,除了协助架设通讯器材,搭建营地、生火做饭等杂活几乎一人全包。

  “沉默技师”李秋霖。不爱说话的通讯骨干,干事悄无声息却快速高效,每当山顶刮起大风,他总是用自己瘦弱的身躯压住卫星接收器和摄像机脚架保持信号传输稳定。

  “协调专家”仁真清批。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将当地群众发展为“后备力量”,在给养运送受阻的特殊时刻为小分队找来了“救命粮”。

  “小分队”影响“大行动”

  情报信息,在抢险救灾战斗中,是要点、焦点、难点,也是曾经的痛点,只有及时准确掌握情报信息,才能科学指挥、高效行动。从4日开始,应急管理部每天都要就堰塞湖的应急抢险处置进行部际联合会商,每次会商前,都会观看甘孜消防救援前突小分队拍摄上传的最新图像并与队员连线询问灾情发展,“小分队”提供的信息直接影响着领导、专家安排部署的抢险救灾“大行动”。

  灾情发展初期,根据小分队拍摄图像制作的塌方体全景影像、三维制模等信息数据以及自然资源、水利、能源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应急管理部及时派出联合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协助地方抢险救灾。进入人工干预泄流阶段,小分队又对施工进度、现场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为指挥部调整力量部署、确保安全作业提供了信息支持。

  12日10时50分,堰塞湖泄流槽开始过流,但直到傍晚仍未实现较大规模泄流。省、州两级现场指挥部领导心急如焚,指令消防救援无人机加密观察泄流情况。很快,无人机拍摄的影像清晰显示有大量漂浮物堵塞龙口影响泄流,指挥部连夜安排消防救援突击队于次日凌晨上坝清理漂浮物。13日8时,小分队传回影像,显示泄流槽已全面贯通、水流冲刷明显加大,指挥部由此判定人工干预已无必要,并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入下游防洪阶段。14日9时,小分队传回的画面显示,堰塞体冲刷基本完成,超过5亿立方的堰塞湖蓄水基本清空,指挥部及时部署洪峰过境后全面转入查灾核灾阶段。在抢险救灾核心区域,“甘孜消防救援”的电波从未消失,超过80小时的连线、超过300组图像为抢险救灾全局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支撑。

  最难忘的十天

  从4日上午9时30分到达至14日下午14时30分撤离,甘孜消防救援前突小分队6名队员在观测哨位上整整“钉”了10天、245小时,这10天让他们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难忘的是爬冰卧雪的坚守。灾害核心区域海拔高、气温低、氧气少、日照强,属典型的“生命禁区”,10天的坚守对队员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限挑战。6日晚间,山顶下起大雪,气温降至零下20度,队员们挤在单薄的帐篷里瑟瑟发抖过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观测哨位的卫星便携站准时上线,队员们在冰天雪地里与往常一样播报灾情,和他们连线的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当即称赞:“你们都是勇士!”

  难忘的是众志成城的支持。对于观测哨位,后方倾尽全力保障,每次运送给养,运输队都要在悬崖峭壁间徒步十几小时。为了多给山顶的战友留下给养,运输队常常是两三人喝一瓶水,交接物资后一刻不停撤离。周围的藏族群众多次送来土豆、青稞面等食品给队员们充饥,后来,又自发组成“悬崖摩托车队”帮消防救援力量运送物资。敬力感慨:“打胜仗,永远离不开人民群众作靠山!”

  难忘的是四面八方的增援。灾情发生后,甘孜州消防支队从全州调集了123名指战员参战。随后,省消防总队又从全省调集了183名指战员超远距离投送增援。在白玉、巴塘、得荣等重灾县,在金沙、竹巴龙、苏哇龙、瓦卡等受洪水威胁最大的乡镇,都有身着橙色抢险救援服的消防指战员在疏散人员、抢救物资,消防队伍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作用在大灾大难面前进一步得到彰显。

  最难忘的,是党和人民的关怀。在抢险救灾最关键、值守哨位最艰难的时刻,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观测点临时党支部连夜组织 6名队员在哨位上反复聆听总书记的训词,大家激动不已:“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至高荣耀,为了这份荣耀,我们付出一切在所不辞!”14日下午,带队前来接应小分队撤离的甘孜消防支队参谋长宋峰虎组织坝顶的17名指战员进行了集体宣誓,“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誓言在“11·03”抢险救灾“主战场上空经久回荡。

  致敬!

  -END-

  本期编辑:黄迪、陈琳、张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