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斯·阿吉莱拉-黑尔韦格、安德列娅·阿尔维斯·德·奥利韦拉、埃文·贝登、默里·巴拉德、奥利沃·巴尔比埃利、曼迪·巴克、奥拉夫·奥托·贝克尔、瓦莱丽·贝兰、丹尼尔·贝尔胡拉科、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弗洛里安·伯恩、米歇尔·博祖尼、普里西拉·布里格斯、保罗·鲍提尔、爱德华·博汀斯基、亚历杭德罗·卡塔赫那、菲利普·尚塞尔、崔元准、奥利维尔·克里斯蒂娜特、琳内·科恩、康兰丝、拉斐尔·德拉波塔、戈尔科·德鲁伊特、理查德·德·查尔内、谢尔盖·多尔任科、纳坦·德维尔、罗格·艾伯哈特、米奇·爱泼斯坦、安德鲁·艾斯博、亚当·弗根森、文森特·福涅尔、安迪·弗里伯格、李·弗里德兰德、马修·加弗苏、安德列亚斯·格费勒、乔治·乔治乌、克里斯托福·纪伦、阿什莉·吉尔伯森、凯蒂·格兰纳、塞缪尔·克拉塔卡普、劳伦·格林菲尔德、韩胜弼、尼克·汉内斯、肖恩·赫默勒、米什卡·汉纳、康迪达·赫弗、丹·霍尔兹沃思、洪浩、彼得·雨果、赵春满(音译)、克里斯·乔丹、郑然斗、纳达夫·坎德、KDK、麦克·凯利、金泰东、高志强、艾琳·孔、本尼·林、黎安美、乔治·利措夫斯基、迈克尔·莱特、毛里西奥·利马、帕布罗·洛佩兹·鲁兹、克里斯蒂安·卢尼格、维拉·鲁特、亚历克斯·麦克林、戴维·梅塞尔、安·曼德尔鲍姆、埃德加·马丁斯、杰弗里·米尔斯坦、赵敏、理查德·米斯拉克、安德鲁·摩尔、戴维·摩尔、理查德·莫斯、迈克尔·纳贾尔、沃尔特·尼德迈尔、鲁相益、卢纯泽、西蒙·诺福克、冈本宽志、尼尔·帕丁顿、特伦特·帕克、卡拉·菲利普斯、罗伯特·波利多里、谢尔盖·波诺马列夫、西里尔·波尔谢、马克·鲍尔、吉尔斯·普莱斯、赖纳·里德勒、西蒙·罗伯茨、安德鲁·罗瓦特、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佐藤信太郎、多娜·施瓦茨、保罗·尚布伦、罗晟文、柴田敏雄、泰伦·西蒙、亚历克·索斯、亨里克·斯博勒、威尔·斯泰西、托马斯·施特鲁特、拉里·萨尔坦、高东滋、埃里克·塞耶、达尼拉·特卡琴科、曾家伟、安德列亚斯·切尔西希、阿玛利娅·乌尔曼、布莱恩·乌尔里希、佩内洛普·翁布里科、卡罗·瓦尔塞吉、雷金纳德·范·德.·维尔德、卡西奥·瓦斯康塞洛斯、马西莫·维塔利、罗伯特·沃克、道吉·华莱士、理查德·沃班克、王庆松、帕特里克·魏德曼、托马斯·万博格、戴蒙·温特、麦克尔·沃尔夫、保罗·伍兹和加布里埃·莱加林贝蒂、雷蒙·沃达、邢丹文、安妮·扎哈尔卡、卢卡·扎尼尔、张晓、艾哈迈德·扎姆罗尼、赵仁辉、弗朗西斯科·齐佐拉。图虫在这里设立了互动屏幕,观众在展览现场拍摄的照片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投稿到图虫网,所上传的作品不仅有机会在这里和艺术家们的作品并列展示,而且还有机会获得展览限量版图录、Freitag孤品邮差包等惊喜奖品。

【时间】本周六(4月20日)下午(为避免空降,具体时间在报名后告知)

【地点】北京798艺术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名额】30名(限20名会员/10名非会员),叶梓老师全程参与活动

【报名】微信“北京摄影小聚”群内接龙(入群请联系会长Super雪,微信号:melody1224)

【购票】活动免费,聚餐AA,门票现场自行购买(先到的伙伴别急付款,因为↓ )

【会员福利】咔图北京摄影会会员将通过高科技手段现场选出3位幸运儿免费观展🎉🎉🎉

【流程】

PART 1:集体观展+拍摄;

PART 2:分享观展感受;

PART 3:798分组扫街;

PART 4:欢乐聚餐环节;

PART 5:完成活动作业;

【主办方】咔图北京摄影会

【鸣谢】图虫网

* 北京咔图摄影会保留本活动最终解释权。

- 展览介绍 -

叶梓

【摄影展】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

【时间】2019年3月9日至5月19日

【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策展】由威廉·A. 尤因与容思玉共同策划,由摄影展览基金会(明尼阿波利斯/纽约/巴黎/洛桑)、韩国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与UCCA联合制作呈现

【门票】100元(学生票60元)

展览的支持方之一“图虫”热情地邀请我参观并安排了专业的导览服务,于是我带带着妻子和两个学生一起走进了展厅。在导览结束后我们又从头到尾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我甚至还计划再带学生们一起看一次,因为它确实精彩。

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展——其“宏大”不仅在于规模,更是在于展览所体现出的非常宏大的主题。策展人将亚洲、澳大利亚、欧洲、非洲和美洲的120多位摄影艺术家创作的250余幅作品巧妙的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主线,展示出的是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生活的发展状况,以及新时代的人们的行为模式——协作与冲突、生产与消费——正是这些新的行为模式将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联络在一起。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文明》(2011)一书中曾说:“如今,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穿着方式都大同小异:牛仔裤、运动鞋、T恤……一个旨在为个人提供无限选择的系统最终使人类同质化,这是现代历史上最大的悖论之一。”这一发人深省的悖论构成了此次展览的核心:展览试图探讨当下社会文明中,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多元化与矛盾性。从爱德华·伯汀斯基(Edward Burtynsky)蔓生的人工景观,到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错综复杂的城市生活肖像,从柴田敏雄(Toshio Shibata)几何构成的风景图像,到泰伦·西蒙(Taryn Simon)的严格分类……摄影师通过描绘、揭示、审视、批判等方式反思如今复杂的超现代社会景观。

这一主题所涵盖的内容之广令人震惊,画面里有对巨大的工业产品的描述,有从上帝视角观看的密不透风的集会人群,也有对某个具体人物的生活细节的刻画……摄影师们的拍摄题材各有特色,视角各异,呈现方法也完全不同,有的是照片,有的是打着背光的灯箱,有的是一个iPad——你可以和作品互动……

这些看似杂乱的作品居然能被完美的统一到一个展览之中,这不得不归功于巧妙的章节和展厅设计。

这一切被划分为八个章节进行展示,它们分别是:

《蜂巢 Hive》

《一起孤独 Alonetogether》

《流动 Flow》

《说服力 Persuasion》

《控制 Control》

《断裂 Rupture》

《逃离 Escape》

《下一章 Next》

章节的划分十分清晰,观展时我们需要经过一个又一个的“隧道”,章节标题和说明写在“隧道”的右侧,章节的关键字写在左侧,走出“隧道”便到了新的天地。不得不说,这一展厅结构非常符合人性,大大增强了观展感受。除此之外章节内容的划分方法和标题文字也非常独到,其精准地指出了推动现代社会前进的诸多力量和矛盾,也保留了供观众自行理解、发挥的想象空间。这种不刻板的做法能启发人们的思考。建议大家在观展时仔细阅读每一章的说明文字。

“蜂巢”探索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城市网络。“一起孤独”着眼于社会关系的维系,包含了劳伦·格林菲尔德展现中学生之间亲密关系的照片和洪浩颇具孤独意味的产品图录。“流动”以人员、货物和思想的流动为主题,其展现对象如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作品中的拼车者,或是亚历克斯·麦克林照片中密集的航运集装箱。“说服力”检视我们说服他人和自己的策略:纳坦·德维尔的《德诗高DESIGUAL》和佐藤信太郎的《道顿堀,中央区,大阪,大森北,大田区,东京》此类作品展示了说服性语言如何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控制”展示了琳内·科恩镜头下的警察学校教室和米奇·爱泼斯坦拍摄的大型工业建筑等形象,对人类创造秩序、解决争端以及组织政治和社会结构的能力加以审视。

迈克尔·沃尔夫《东京压缩》

“断裂”侧重于这一秩序的崩塌及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冲突;例如,在麦克尔·沃尔夫的“东京压缩”系列照片中,乘客在幽闭的地铁车厢内被压扁到车窗上,而邢丹文的《断裂》则展示了人类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变化。“逃离”伴随着娱乐文化的兴盛而起;赖纳·里德勒描绘的热带旅游路线和马西莫·维塔利镜头下拥挤的海滨浴场让我们理解自身是如何在既定的环境中寻求自由的。

瓦莱利·贝兰《无题(模特 II)》

从赵仁辉作品中的转基因植物,到瓦莱丽·贝兰的“模特II”系列中让人联想到数字化身的模特,展览的最后一个章节“下一章”聚焦于二十一世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

展墙是根据作品特别设计的,它们将整个展厅划分为许多小区域,但又保持了一定的开放性,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决定作品的观赏顺序,这一设计给我们保留了更多的参与和按照自己的理解观展的可能性。

时不时的我们会发现许多惊喜,例如相邻或相对墙体之间的作品通常有着绝妙的呼应关系。在展厅角落的卷闸门边摆着的刚好是工业化生产的场景。

以下是部分参展作品:

安玛莉亚·乌尔曼《卓越与完美》

维拉·鲁特《钟楼,布鲁克林区,XXXVI,2009年6月16日》(局部)

埃森特·福聂耳《火箭推进剂 #1,S1B无尘房间,阿丽亚娜航天公司,圭亚那太空中心(CGS),库鲁市,法属圭亚那》

洪浩《结算 2007 年 B》“我的东西”系列

艾文·贝登《艾米丽》“技术私密”系列

埃里克·塞耶《安克利夫兰市速贷球馆上方的超大屏幕正在播放测试图案,为即将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进行准备》

展览后半段设有一个有趣的读书互动区,这里有参展艺术家的画册,也有和当代文明有关的书籍。大家可以坐下来翻阅图文,此时观众就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以读书这样的真实行动展示当代文明的一个片段。

图虫在这里设立了互动屏幕,观众在展览现场拍摄的照片可以通过这个二维码投稿到图虫网,所上传的作品不仅有机会在这里和艺术家们的作品并列展示,而且还有机会获得展览限量版图录、Freitag孤品邮差包等惊喜奖品。投稿二维码在这里:

图虫参赛二维码

看完展览后我感触良多。一方面感概艺术家们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技艺,另一方面也佩服策展人宏大的视野和细致入微的细节策划,最令人感触的,是在这样上帝视角之下审视人类当代文明所启发的诸多思考。

不得不提的是,“文明:当代生活启示录”将摄影史本身视为一项集体努力。在世界各地,摄影师们为这个时代创作了适时的复杂肖像,他们观察、记录、诠释人类是如何工作、玩耍、交换商品、交流思想、合作与竞争、结成联盟或发生冲突的,并将这些记录留传给我们的后人。摄影本身也是它所记录的文化的一部分——它赋予我们关于当代生活的启示。

参展艺术家:

马克斯·阿吉莱拉-黑尔韦格、安德列娅·阿尔维斯·德·奥利韦拉、埃文·贝登、默里·巴拉德、奥利沃·巴尔比埃利、曼迪·巴克、奥拉夫·奥托·贝克尔、瓦莱丽·贝兰、丹尼尔·贝尔胡拉科、彼得·比阿罗贝泽斯基、弗洛里安·伯恩、米歇尔·博祖尼、普里西拉·布里格斯、保罗·鲍提尔、爱德华·博汀斯基、亚历杭德罗·卡塔赫那、菲利普·尚塞尔、崔元准、奥利维尔·克里斯蒂娜特、琳内·科恩、康兰丝、拉斐尔·德拉波塔、戈尔科·德鲁伊特、理查德·德·查尔内、谢尔盖·多尔任科、纳坦·德维尔、罗格·艾伯哈特、米奇·爱泼斯坦、安德鲁·艾斯博、亚当·弗根森、文森特·福涅尔、安迪·弗里伯格、李·弗里德兰德、马修·加弗苏、安德列亚斯·格费勒、乔治·乔治乌、克里斯托福·纪伦、阿什莉·吉尔伯森、凯蒂·格兰纳、塞缪尔·克拉塔卡普、劳伦·格林菲尔德、韩胜弼、尼克·汉内斯、肖恩·赫默勒、米什卡·汉纳、康迪达·赫弗、丹·霍尔兹沃思、洪浩、彼得·雨果、赵春满(音译)、克里斯·乔丹、郑然斗、纳达夫·坎德、KDK、麦克·凯利、金泰东、高志强、艾琳·孔、本尼·林、黎安美、乔治·利措夫斯基、迈克尔·莱特、毛里西奥·利马、帕布罗·洛佩兹·鲁兹、克里斯蒂安·卢尼格、维拉·鲁特、亚历克斯·麦克林、戴维·梅塞尔、安·曼德尔鲍姆、埃德加·马丁斯、杰弗里·米尔斯坦、赵敏、理查德·米斯拉克、安德鲁·摩尔、戴维·摩尔、理查德·莫斯、迈克尔·纳贾尔、沃尔特·尼德迈尔、鲁相益、卢纯泽、西蒙·诺福克、冈本宽志、尼尔·帕丁顿、特伦特·帕克、卡拉·菲利普斯、罗伯特·波利多里、谢尔盖·波诺马列夫、西里尔·波尔谢、马克·鲍尔、吉尔斯·普莱斯、赖纳·里德勒、西蒙·罗伯茨、安德鲁·罗瓦特、维多利亚·桑布纳里斯、佐藤信太郎、多娜·施瓦茨、保罗·尚布伦、罗晟文、柴田敏雄、泰伦·西蒙、亚历克·索斯、亨里克·斯博勒、威尔·斯泰西、托马斯·施特鲁特、拉里·萨尔坦、高东滋、埃里克·塞耶、达尼拉·特卡琴科、曾家伟、安德列亚斯·切尔西希、阿玛利娅·乌尔曼、布莱恩·乌尔里希、佩内洛普·翁布里科、卡罗·瓦尔塞吉、雷金纳德·范·德.·维尔德、卡西奥·瓦斯康塞洛斯、马西莫·维塔利、罗伯特·沃克、道吉·华莱士、理查德·沃班克、王庆松、帕特里克·魏德曼、托马斯·万博格、戴蒙·温特、麦克尔·沃尔夫、保罗·伍兹和加布里埃·莱加林贝蒂、雷蒙·沃达、邢丹文、安妮·扎哈尔卡、卢卡·扎尼尔、张晓、艾哈迈德·扎姆罗尼、赵仁辉、弗朗西斯科·齐佐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