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广大吃货看后才发现:原来中国的地大物博还可以这样拍!

时至今日,这部神作依旧在豆瓣上稳居9.3

而作为导演的陈晓卿

他的《舌尖 1、2》可以说颠覆了中国人对于美食纪录片的观感。

引得人口水与泪水齐飞。

在这之后陈晓卿选择急流勇退

然而没有他的《舌尖 3》,灵性全无,口碑严重扑街。

如今,陈晓卿带着曾经的团队制作的最新美食纪录片终于来了——

《风味人间》

Once Upon a Bite

开播3小时,破亿播放量,还有9.3的豆瓣评分

这些熟悉的名字和震撼的数字都在告诉我们

属于吃货的视觉、舌尖盛宴又回来了!

打开的第一秒,你就能感受到味蕾被支配的恐惧,其中最让人舔屏的一幕,无疑就是金色灿烂的秃黄油拌饭。

在镜头下,蟹膏被拆分下来,在锅里,拌着雨露被炖得金黄,令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蟹肉也有很妙的用处,可以用来做酥皮蟹。

酥皮煎烤后,在烤箱中慢慢散开,看着就已经是美感的享受,一下子就把人的食欲撩起来。

食物不仅卖相好,片中人物吃的样子也很带劲儿。

在山地里放养的阿勒泰大尾羊,油脂丰沛,肉质细腻。

不需多加作料,只是清水炖煮,就浓香清甜。

他们满手油脂地撕咬着,难怪有网友评论,“哎呀妈,不小心把手指头咬破了。”

在《舌尖上的中国1》爆红之后,近几年的美食纪录片大多在延续与复制同一种风格,用普通人的故事串联起美食,但忽略了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自然等多方因素。

而这一次,陈晓卿的《风味人间》走出中国、放眼于世界的美食探索,视野更广,立意更高。

比如第一集山海之间里,就将一道“火腿”的做法横跨了欧亚大陆。

安徽南屏村四面环山,气候湿润。每年冬至开始准备杀猪、做火腿,经过反复晾晒,成品要来年冬天才能吃得上。

用一年的时间才能妥善制好的火腿,既能成为餐桌主角,也能分部位做锦上添花的金牌配角。

▲富贵双方

▲大煮干丝

▲火腿蒸笋衣

而当火腿到了西班牙,又是另一番风景。

西班牙的火腿举世闻名,世界上有那么多地方出产火腿,却远不及人们对西班牙火腿痴迷程度,西班牙人像是在对待珍藏宝物一样,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了仪式感

▲伊比利亚火腿

顶级的火腿料理大师在处理火腿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什么表演,但是他们对待食物的这份态度,却令人敬重。

解说词写道:「不论是热气腾腾地上桌,还是直接食用,把鲜肉修炼成火腿,东西方共有异曲同工,这是来自欧亚大陆两端的不谋而合。」

在临洮,有这样一款土豆泥。先把土豆煮到七分熟,趁热剥皮,晾在案板上,然后。。。打!

但不能用太大力地打,因为这时的土豆不粘,不听话,容易四处飞溅。打一段时间以后,土豆就会被打服了,变得柔韧劲道。一提木锤,整个就会被提起来。

这时候,油泼辣子一浇,韭菜碎撒上,入口一抿即化,淀粉慢慢融化在舌尖,幸福得一塌糊涂。当地人叫它洋芋搅团。

▲临洮的洋芋搅团

在法国,有这样一款土豆泥。先把土豆煮到七分熟,碾压成泥,倒入牛奶,然后。。。搅!

除了搅,还会加料,比如奶酪。在热气和奶酪的作用下,土豆的韧性得到最大延展。吃的时候依照自己的口味撒盐,搭配培根芝士香肠牛排。当地人叫它Aligot。

▲法国的Aligot和临洮的洋芋搅团在质地上异曲同工

正应了那句话「环球同此凉热」,倘若没有吃货,它俩应该还存在于两个平行世界里,完全没有交集。

所以,相比《舌尖》系列对“自然馈赠人类”的情怀抒发,这里的“食材”、“美味”以及“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简单、纯粹。

从新疆到内蒙、夏末到寒冬,这里看上去五花八门的肉类,则成了顺应地域、时令变化而产生的结果。

不仅是产地又高又远的牛羊马肉,其他地方的很多食物也都是“限量款”。

河南有一种叫“碾转”的吃食,在小麦尚未成熟时才能吃到。

整个田野的小麦都嫩得能掐出水,采上一捆带回家,一番折腾之后就是夏季限定。

可爆炒:

可凉拌:

一家人围坐院中享用,我想这小姑娘长大后离了家,必会想念儿时的夏夜。

而这才是好的美食纪录片能做到的,

是让我们对着屏幕流口水的同时,认识它背后的人和故事。“哦,原来如此!”

以后如果有机会真的吃到道地的食物,也会多一分尊敬和感动。那是好吃的另一层境界:口味和心灵同时润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