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和现代多元素文化的摩擦碰撞,带给了咸辉不少新灵感,也拓宽了棉絮画传承新途径。面花(又称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

匠心,是古老中国的传承;非遗,根深蒂固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而我们对匠人描述是: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用精细的手工艺反复打磨自己的作品。千百年来,西安人谱写着永不停歇的生活故事,留下了许多古老珍贵的文化瑰宝,孕育出众多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今天,小编带你寻找那些充满陕西味道和情怀的老手艺。一起探秘隐藏在都市里的质朴,和最原生态的文化。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棉絮画传承人

咸辉

棉絮画是以棉絮为主要原材料来制作图画的,大约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上世纪60年代,陈步澜、李福堂等大家就是陕西这片热土上的棉絮画传播者。目前,该技艺已传承至第四代,历经百年历史,而咸辉便是李福堂老人的得意门生之一。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这是棉絮画传承人咸辉的作品之一,如这般传神的作品,几乎摆满了她的整个屋子。一案一笔,一棉一画,“织”出了这位手艺人简朴却不单调的人生。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我跟着师傅,从最普遍多见的花鸟做起,因为小时候擅长画画,所以上手也快些。把画做出来不难,可是要传神却不简单。”咸辉笑着说,“棉花虽然可塑性很强,但是需要你赋予它灵动性和生命力,每一幅画在制作时都需要调整不同技法去诠释画作。就是自己琢磨。那时厂里都是年轻人,大家就比着做。”

⚪⚪⚪

⚪⚪⚪

⚪⚪⚪

在传统的工艺手法基础上,咸辉先后研发了双面透视玻璃棉絮画、四维立体彩棉塑、仿真花鸟棉絮画、二维立体棉絮画、儿童卡通棉画等极具特色的画作,同时还研发了很多棉花制作的旅游文创产品。传统民间手工艺文化和现代多元素文化的摩擦碰撞,带给了咸辉不少新灵感,也拓宽了棉絮画传承新途径。


“棉絮画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不仅是风格的创新,更是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智慧的体现,一次次的改变犹如凤凰涅槃。我只是个普通的手艺人,想把老一辈的精粹传下去。这份坚持来源于热爱,贵在如何扬长避短、锦上添花。坚持创新,才能让棉絮画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

党亚贤

来自陕西蒲城县苏坊镇的党亚贤,自小耳濡目染母亲在村里做各式花馍,对花馍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和热爱,从西安交通大学退休后更是全身心投入于制作关中花馍中。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在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农妇们基本上都会做花馍,我母亲也不例外,她的手特别巧,捏面花的手艺尤其好,村里的红白事都爱找她去帮忙。小时候她做花馍我总会在跟前看着,她就做些小鱼、小鸟之类的给我。” 党亚贤告诉记者,“看着母亲的手在面团上随意捏几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花就出来了,这使得我对学习制作花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我的母亲就是我创作花馍的启蒙老师。”


如今,党亚贤的花馍继承了母亲淳朴、粗犷的制作特点,同时更加注重寓意与事由相结合。2016年的时候,党亚贤还亲自筹划组织了以“花馍党”为品牌的关中花馍艺术展。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党亚贤现今常常思考的问题,她呼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民间艺术,发展民间艺术。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延长石板画非遗传承人

李春迎

延长石板画,被誉为“陕北民间艺术奇葩”,自成体系,独具匠心,秉承了汉画像石的风格,拙中见朴,朴中纳秀,极具审美价值。2008年11月被列入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作延长石板画的大多为会石刻手艺的农民,其中非遗传承手工艺人李春迎尤为出色。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李春迎自幼喜爱美术,虽然仅有小学文化程度,但精通于国画、剪纸和书法,尤其擅长刻篆体字,进行石版画和石雕创作。李春迎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辍学在家,开始给父母帮忙做农活。但在他心里,始终燃烧着对艺术的渴望和追求。桌椅、农具、乡民,他总会把自己所见的情景用笔和纸画出来,并且都栩栩如生。村里人对他的评价是”学啥会啥的天才“。16岁时,李春迎被一本篆体书深深吸引,买回家后就开始了临摹。从此,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李春迎的篆书刻画技艺愈发熟练。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宁缺毋滥”是李春迎的一句口头禅。他说,自己宁愿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去创作一件称心如意的作品,也不愿在一天之内粗制滥造出几件劣质作品。28年来,他凭着不懈的执着和努力,为自己赢得了延长县“石板画第一人”的美称。

⚪⚪⚪

⚪⚪⚪

⚪⚪⚪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细看李春迎的双手,他手上的老茧明显比其他农民厚得多,那正是长期手握钢刀和画笔留下的“记号”。他的石版画和石雕作品已有200多幅,素材全部来源于生活。另外,10余件石版画作品已被延长县文化馆收录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社火脸谱绘制传承人

薛亚兵

薛亚兵从小就对社火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2000年他通过接触现有的社火脸谱,自学了社火脸谱的制作、绘画、装饰等技艺。薛亚兵的作品以浓烈绚丽的色彩,淳厚朴实的风格和艺术造型著称,展现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薛亚兵带领创作团队不仅对现有的社火脸谱作品要求精益求精,而且积极开发新产品,尤其注重对文化载体的开发,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宣传民俗文化,公司参加了国内各类文化展览会和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为了让社火文化更加贴近老百姓生活,2018年薛亚兵出资筹建了宝鸡社火博物馆。馆内收藏、整理了许多社火装扮服饰、道具等老物件,通过社火传承装扮展示、社火脸谱造型展示、宝鸡民俗文化展示、非遗衍生产品设计展示、实际体验活动等项目,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了社火文化。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路走来,薛亚兵不断摸索前行,以身作则,传承着社火这一非遗文化,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他深知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把传统元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旅游商品,才能让更多的非遗文化进入当代人的生活,从而形成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面花(又称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

王巧爱

王巧爱今年79岁。她1955年至1960年跟随母亲在家学做花馍,至今已有60多年艺龄。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自古以来,澄城当地民间广泛流传面花手工艺术,据资料分析,可追溯到汉朝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最初单一的祭品形式发展到目前的品种多、花样全、技术含量高的艺术作品,还具有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展示人类生死繁衍,代代相传的程式,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等特点。2009年,澄城面花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王巧爱的面花想象丰富,构思新颖,匠心独具,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她的作品曾获陕西“新桃花源杯”面花大赛一等奖,陕西“第八个文化遗产日”展演展示活动,获面花大赛三等奖等,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演展示活动。近年来,她积极培养年轻人学习掌握面花制作技艺,指导村里村外的乡亲们蒸花馍,现已出师十多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王巧爱介绍说,蒸好后再风干,就可以根据李彦贵卖水、郭爱拜寿、西游记、安安送水等内容,摆插做好的花鸟鱼虫、戏剧人物等,最终完成成品。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 聊聊这些陕西非遗“守艺人”

用巧夺天工来形容并不过分,奇巧百端、形象可爱,红红火火,呈现着民俗风情的精神奥秘,仿佛天女撒向人间的烂漫山花,美化人民的生活。这样的精巧的艺术品制作过程,没有模本,在想象、设计、搭配的基础上,全靠一双手,一双巧手。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