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彩缠枝莲纹包袱瓶 清嘉庆 观复博物馆藏。粉彩天干地支转心笔筒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俗称“腊八” ,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

既然是重要节日,观复猫又要给大家送祝福啦!福禄寿三星降临,都接住了啊,重~

孟大咖、马都督、花肥肥,分别扮演福、禄、寿三星。大吨位宝宝们看着就踏实、稳重。

这幅图的原画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福禄寿人物图》,清代画家庄豫德所作。

新年福禄寿三星高照,今天记得多喝甜甜的腊八粥哦

转心笔筒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有提到这样一种瓷器:“瓶之腹际玲珑剔透,两面洞见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似美术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

粉彩天干地支转心笔筒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笔筒用到了类似的工艺,筒身可以转动,其上所书天干地支就能相互对应,有点像简易版的万年历。

锦上添花

轧道是清代瓷器上新出现的一种装饰工艺,即以铁锥在色地(胭脂红、黄、蓝地)上划出蔓草纹图案。景德镇称作“耙花”。始见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乾隆珐琅彩、粉彩瓷器上这种工艺较为流行。

寿 星

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上亦有采用,但工艺水平则每况愈下。因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故有精粗之分,相对而言官窑器上的轧道工艺比民窑瓷器上的更为精细。在蔓草图案之上再以粉彩装饰,称轧道粉彩,文献上称之为“锦上添花”。

包袱瓶

包袱瓶创烧于清雍正时期,流行于乾隆、嘉庆两朝,以粉彩较多见。在瓶身肩部装饰凸雕的包袱皮或者束带,丝织物的褶皱起伏细腻精到,宛若女子肩头环绕披肩,用坚硬的瓷土来表现柔软的丝织物,用色彩鲜艳柔和的粉彩来表现丝织物的美感,两者的结合达到了审美的极致。

粉彩缠枝莲纹包袱瓶 清嘉庆 观复博物馆藏

此外,“包袱”与“包福”有谐音之效,寓意幸福吉祥。由于该器型独特,纹饰优美,寓意美好,遂为后世争相仿制,也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

福 星

此件嘉庆时期的包袱瓶还保留有乾隆时期的工艺特征,画面繁辱,色泽艳丽明亮。足内三行六字篆书款“大清嘉庆年制”。

佛八宝

紫檀柄百宝嵌白玉如意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整柄如意以紫檀为底材,首部镶嵌椭圆形瓦子,尾部嵌扇形玉饰,玉饰上都雕琢鹌鹑与谷穗,寓意“岁岁平安”。紫檀木柄以百宝嵌工艺镶嵌佛八宝装饰,按照顺序为“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八宝间以螺细嵌有篆书“吉祥如意”四字。

禄 星

佛八宝为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晋书》记载:王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柄,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因为如意既是高档的工艺品,又暗含美好的寓意,深得皇帝的欢喜,所以,成为各地总督官员,向历代皇帝、皇后、皇太后进贡的首位必送礼品。康熙年间,如意大量出现在皇宫,仍是皇帝与后妃们的把玩之物,寝殿中、宝座旁随处可见,取吉祥、顺心之蕴义。

雕瓷轧道矾红海水龙纹水丞(带铜勺及木托) 清嘉庆 观复博物馆藏

黄花梨雕龙纹平头案 明晚期 观复博物馆藏

有花肥肥、马都督、孟大咖的新年一定不会太差,祝大家福寿安康、花开富贵,新年一定稳稳哒!

插画:观复檀仁

观复文物摄影:观复胡胡

观复猫摄影:观复二白

文案编辑:观复江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