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恒古久远,在这条浩瀚无边的长河里,帝王总是人们视线的核心,他们掌控着天下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但是,孤掌难鸣,即便是再有能力的帝王身边也不能没有人辅佐,因此每个朝代,都会有一个这样至关重要的职位--宰相。宰相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人,也是一个部门和组织。有的朝代宰相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他们分工不同,但是地位一样。都是主管具体事务实施的。宰相是帝王身边最亲近最直接的信息接收者,他不仅传递和领悟统治者的意图,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胜任这样职位的人都是那些有着卓越才华和本事的人。这里我们就来聊聊春秋时期,帝王身边的几位有德有才的贤相吧!

管仲

管仲是齐国人,本是血统高贵的名门之后,有着富足的生活,然而少年时丧父,家道逐渐中落,进入商海谋生,挑起家庭的生计。在社会中打拼的这段生涯,让他成长了许多,也丰富了自己的社会经验。如果没有认识这个人,也许他还在为了吃饱穿暖而在底层挣扎着度日。这个人的出现给迷惑茫然的他指明了方向,让他有了一条更宽广的路。更重要的是,他于他来说,还有帮扶之恩。曾经他们两个人一起做买卖,他因为家贫总是占他小便宜,可是他却从来没有因为利益的分配不均而怨恨管仲。还常常对外人说他起他家中的难处,让身边的人理解管仲。

鲍叔牙帮助齐桓公登上君主之位后,齐桓公要任命他为相。然而鲍叔牙却以自己的才能不济,举荐了管仲。起初,管仲还心有忌惮,后经过鲍的开解,思想包袱终于放下了。齐桓公以很隆重的礼仪迎接他,并虚心的向他请教困惑了自己许久的国家大事和悬久未决的问题,管仲以民为本,力劝齐桓公以发展商业的方式安定民心,让国富民强。他的到来,让齐国的棘手问题迎刃而解,齐桓公拜他为相,尊称他为"相父。"为了报答主上的知遇之恩,他一生为齐桓公出谋献计。齐桓公创立千秋霸业,他功不可没。

晏婴

从齐灵公开始,这个国家就一直处在波动不安的处境当中,父亲是该国的大夫,自父亲去世后,他接替了父亲的职位,这辈子他帮扶了三位君主,主要的功劳体现在齐景公时代。他传承和延续了管仲时期的于民有利的政策措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合理有符合实际的规划。还劝君主要自己亲力亲为以自己为例子,他安稳了民心,还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让齐国在诸侯国种一直荣居着考前的地位。晏婴用一个金壶上面的一句话来告诫国君不要重用无德无才的人。还用一个射鸟的故事让君主赏罚分明。君主要为自己的寝殿修建高台,晏婴看后从宽厚惠明角度出发极力的从中斡旋,终于打动了他,让他放弃了念头。晏婴死后,齐景公伏在他身上声泪俱下,此后过去多年了,还不时的念叨他的功绩。

伍子胥

伍子胥出生在一个不错的家庭,一家几代人都在宫里担任职务。无奈父亲和兄长被君王杀害而被迫远离家乡逃亡吴国。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吴国的途中,身上钱粮用尽,他一路挨饿被困,加上又被楚国官兵追捕,一路战战襟襟,几乎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幸好他命不该绝,一路上遇到了两位贵人相助。一位是送他渡江给他饭食的老渔民,一个是河边浣纱将自己口粮给他饱餐一顿的浣纱女。

只可惜这两个生命里的贵人,在帮助了伍子胥之后,为了不让伍子胥担心自己泄密,他们自尽而亡。他看着这两位为自己而失去生命的恩人,他发誓将来自己一定要回报他们。他终于平安的来到了吴国,吴王听不进去他的建议,执意要去攻打齐国。之后吴王身边的人趁机在吴王面前挑拨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得吴王大怒并要处死他。

伍子胥老泪纵横很是哀伤的说:"您父亲在世时,我在旁边尽心竭力,在您还没有登基之时,我力保您的世子之位。您之前还答应过我说要将吴国分一半给我,后来我也没有要您履行承诺,现在您不相信忠良还要让我蒙冤。"说完伍子胥含恨而死。后来,吴国人很同情他,为他在江边修建了祠堂来纪念他。历史上,臣子们对君主都是曲意顺从,不敢违背君上的意愿。而他们将劝谏君主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与君主相处的过程当中,用自己的头脑为君主分忧解难,实在是国家的栋梁,百姓们的福气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