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在《我不是药神》和《动物世界》挺火的那两周,有一部电影宣布撤档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

话说《阿修罗》耗时6年,投资7.5亿,目标30亿票房。

结果豆瓣才3点几分,上映几天也只有4000万的票房,还没等大伙儿反应过来,撤档了...

后来我好奇去看了一下这部电影的预告片,顺便瞄了一下这部电影的制作特辑和一些幕后啥的。说实话,对于我这种吃瓜群众的观影渣渣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有点儿可惜了。

可惜不是说错过了它改编得多么好的剧情,毕竟剧情方面,我压根也没放什么期望。

我觉得可惜的点是,《阿修罗》过度地在特效和布景方面下功夫,弱化了电影的故事。

哪怕他们也很想打造出一个好故事,可毕竟精力和预算有限,而剧组把有限的资源大多都投入到了布景、特效团队、还有演员的片酬上。

而且《阿修罗》在宣传上做得比较失败的一点是,大家看到或者通过宣传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最多的就是下面这张海报了。

额...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到这个海报之后,完全没有想看的欲望,而且还会觉得很不舒服。

先不谈三头连体的审美和宣传效果吧。既然大制作都投入到了后期制作和场景中了,可这些也没有在主海报中体现丝毫。

结果海报方面,就想简单粗暴地用大明星的头像,吸引大众来买单...

毒sir在影评中,吐槽《阿修罗》烧钱三宗罪:迷信大场面,迷信大明星,迷信大IP。

作为投资方的角度来说,大场面=噱头,大明星=流量,大IP=观影人群基数大。

可观众也不是傻瓜,大场面、大明星、大IP,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更多的时候,观众反而是对大场面的麻木,对大明星的习惯,对IP改编电影的失望和吐槽。

大场面、大明星、大IP,这些看似难的东西,其实并不难,因为只要想办法拉到投资,凑到钱就可以解决了。

可好的故事,才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电影最难的地方,也是一部电影的核心。

《阿修罗》耗时6年,花费近8亿,国际特效团队...光从一些数据就可以看得出剧组对这部电影的煞费苦心和努力。而我觉得他们最大的失败,是他们在逃避故事。

虽然好的IP能有一大批潜在的观影人群基数在那里,但如果你改编得不好,或者改编得不够好,那都是失败。一部好的电影,故事方面,最容不得瑕疵。

可能有人会好奇,那么多个亿的投资,为什么不肯多在故事方面下点功夫呢?

02

在分析原因之前,我和大家再举个例子。

之前我做过一个很戏剧化的梦。

忘记是自己已发表的文章还是在写作营写的文章。当时写完第一稿检查的时候,发现一个很低级的语法病句,当即就改了。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可当天晚上我却梦见了自己中学时的语文老师。

梦里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念着班级里的高分作文,一边念,还不忘夸上一两句,比如这个典故引用得好,那个修饰运用得妙之类的。

念完高分试卷,语文老师带着一种嘲讽的意味开始念低分的作文(现实中并没有念过低分作文)。

念到我的卷子时,语文老师调侃式地笑了一下:“哟,这个语法都错了,这可是小学就教过的啊,听说你还在写公众号呢...”

后面说了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梦里的我极其尴尬。

醒来后,我心里不太是滋味,虽然只是个梦。

我性格属于那种,表面上无所谓,但暗地里会拼命和自己较劲的人。我没有想要去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修补自己的短板,反而将错就错,用俗套的大白话病句继续写了下去。当时的我觉得,只要足够用心和努力,也一样会有成绩。

后来有次投稿的时候,某位编辑和我说:“想法和观点都挺不错的,但文字方面可能得稍微加强一点点,有些地方读起来有点拗口,怪怪的。”

稿子没过。

内容可以,就因为载体出了点小瑕疵。所以没过?我表面上回复编辑“好的我再加强加强”,但当时的心里,是极其不服的。

因为当时我觉得,只要在内容上足够努力,文字功底弱又算得了什么?只要大家能读懂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即可。

后来投的稿子多了,发现被拒的原因都大同小异:

“不够通畅...”

“有些文段稍显啰嗦...”

“感觉你的文章有点结巴...”

我还是不服,因为我觉得编辑太居于形式。

直到后来有位耿直的编辑和我说:“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最重要没错,但你太不注意‘包装’了,有多少人会买单呢?也许了解你的人会,但我肯定不会。”

当时我哑口无言,完全不知该怎么回复。

我在努力优化内容是事实,但逃避文字功底的训练也是事实。

我当即就问自己,为什么要逃?明明“内容优化和思想积累”比“文字载体的训练”要难,为什么我宁愿在较难的内容上面死磕,也不肯花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呢?仅仅是因为我比较倔吗?

其实不是。

我自己的这个例子,和《阿修罗》电影犯了一个很致命的错误。就是——我们认为,甚至断定了读者(观众)会喜欢什么,而没有去深度思考和调查读者(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阿修罗》剧组要大场面,要大特效,大明星,大IP。可是他们忘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观众最想要的,是你先把故事讲好。

而我要好的内容,好的想法,文章的好点子。可是我忘了,这些虽然重要,但这些都是读者肯静下心来读我文章之后的事情。吸引读者最基础的,是你排版首先得舒服,你的语句一定要通顺。

当我们陷在一种执念和想法中拼命努力,说好听点,叫执着;说文艺点,叫思维偷懒;

而说直白点,其实就是在逃避。

03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都容易陷入狭隘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并总爱美化其名,称之为“努力”。那些曾经下决心要背的单词,要减的脂肪,要做的事情,到最后总是会败下阵来。

而且每次失败,我们还喜欢把做不好和坚持不下去的锅,推给“没毅力”来背。

其实我们压根就没在努力。

可能你会说:不会啊!我怎么可能没有努力呢?那些单词我是确确实实背了的啊,那些步,我是一步一步跑了的啊,只是最后,我没有坚持下去罢了。

为了自己放弃得心安理得,我们到后期还会这样安慰自己:我这个人呐,努力还行,就是不太能坚持...

...

.......

.............

很多事情,我们之所以做不好,最后落得一个无疾而终,并不单单只是“没毅力”这一个变量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努力”,并不是经过深度思考的努力,而是在执行社会给出的大众认知体系。

举个例子:大众给出的认知体系是——跑步就能瘦。

你想要瘦,但你又不想深度思考如何跑才能真正的瘦下来。你不去了解自己一天摄入多少卡路里;不去了解食物具体的热量;也不去计算每天要跑多久,才能消耗掉多余的热量;更不去学习跑前怎么热身,才能更有效的防止受伤。

你觉得这些东西太费事了,直接跑就行了。这时候我们认为自己在“努力”,其实只是在“执行”。

真正进行过深度思考的努力,在受阻或受挫的时候,是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并且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哪怕他们最后失败了,也能理性地总结出原因,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而执行的“努力者”,失败后大多数都是这样一种反应:

“我没有天赋...”

“我就是没毅力...”

“这事儿还是不适合我...”

大家有没有觉得这几句话很眼熟,有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就是我们归结自己失败的原因,都开始变成了“执行”。

“大家失败了,不都是这么总结的吗?”

刚开始我们逃避思考,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忘记自己在逃避这回事。

04

为什么我们会逃?

从猿人时代发展至今,人的基因都是趋利避害的。而进行深度思考,其实是反人性的。因为它除了调动你的脑细胞之外,还会逼着你打破舒适区的思考模式和框架,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你进行思考的这件事。

而我们的潜意识是排斥的,因为太累。这种累,不仅仅是体力和脑力上的累,还是与基因对抗的一种不适。

而“执行”社会已经总结出的大众认识体系就要简单得多,不用思考,不用费力,我们去“执行”,多数人也认可,我们失败了,多数人也能理解。

这样下去有什么坏处?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现在我们的注意力和耐心,已经大不如从前了。从长文到短文,短文到短视频。如果现在的内容在几秒钟内不能吸引到你,你就不会过多的停留了。

最可怕的是,我们很难再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观点了,并且我们的情绪会越来越容易被各种媒体和热点所挑动。

前段时间和好友小鹏聊天时,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关于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有个很普遍的说法——大学毕业后,先工作几年,积累经验和人脉,等时机差不多成熟的时候,再考虑创业。

很政治正确的一段话,大部分人也是认可的。因为风险低,再加上说的人多了,又多上了一份稳妥性和社会认可性。没毛病。

但问题就出在,没毛病。

无论什么事,但凡这样说的人多了,做的人多了,那最后去质疑这件事真实有效性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以前真实有效,现在真实有效吗?现在真实有效,以后真实有效吗?对别人真实有效,对你真实有效吗?

我们并不会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只会更倾向于社会已有的那个认识体系。

当我们放弃独立思考,朝着普遍的认识体系奔去,看似是稳重求胜的理性抉择,其实是逃避思考的感性怯懦。

那要怎么破?

推荐一个方法:分裂法。

有点像自己和自己打辩论赛那样。把自己分裂成,正方,反方,观众,三个角色。

还是那个例子——跑步就能瘦。

我们用分裂法来解这一题。

正方的你,要想尽各种方法,证明跑步就是能瘦。反方的你,要想尽各种方法反驳正方,证明跑步就是瘦不下来。而作为主观意识的你,不能偏袒任何一方。每一方,你都要用尽全力去论证。

最关键的地方来了。

作为观众的你,看着自己分裂出的正方和反方激烈地辩论过后,然后现在以一个旁观的角度(观众的你),你怎么看?你更支持谁的观点?为什么支持这一方的观点?请你详细写下来,或者,说出来。

分裂出正反方辩论的过程,作用是,打破我们思维里的狭隘和偏激。

分裂出观众的作用是,逼着你,以一个更客观和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从而得出更理性,更适合你的答案和方法。

当我们带着辩证+旁观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会更大化地提高做事效率,并能帮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排除掉很多感性的困惑和烦恼。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不会再是“执行”,而是真正的努力。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