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拯救梁用,媒体为他寻求减肥方法,最后联系到了王存川教授减重团队,并为他开展了精准胃旁路手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学术带头人、肥胖与代谢病外科王存川教授介绍,目前对于BMI超过30的肥胖者来说,如果经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等治疗都无法达到正常体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

减重手术20年

2000年11月29日,一位年仅16岁,BMI却高达44的的年轻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接受了一种在当时中国还很少人知道的手术——腹腔镜垂直捆扎胃间隔术,也就是腹腔镜下的减肥手术,主刀医生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王存川医生。

术后仅2年时间,少年的BMI就从44下降到了23,进入正常值区间,且身体的各项指标均十分良好。当时的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被写入中国减重外科的历史里。

2000年初,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到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中心参观学习,发现在美国可以通过手术来治疗肥胖,且已经经过了近50年发展,技术十分成熟。考虑到国内生活水平的提升,肥胖的发病群体可能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年轻。王存川教授在美国认真学习研究了减肥手术技术,希望把这项微创减重外科技术带回国内。

同年回到国内,王存川教授在广州开展了第一例微创减重手术。而此前数月,上海一家医院也已经在台湾专家的协助下开展了这种手术。然而,伴随着新技术发展的往往是质疑声。2000年到2010年的时间里,王存川教授仅完成了不到100例手术。

为地球减重161000斤

直到2011年,当时身高仅有155厘米,体重却有450斤的梁用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胖”,BMI93.6的他因为超级超级肥胖导致心衰、呼吸功能衰竭,进入老百姓的视野中,引起大家热论。为拯救梁用,媒体为他寻求减肥方法,最后联系到了王存川教授减重团队,并为他开展了精准胃旁路手术。术后8个月,梁用成功减去100公斤。

在接下来的10年里,王存川教授团队累计为超过2300位患者开展减重手术,平均每人减重约70斤,共减掉16100斤。术后他们体重达标率达到90%左右。伴随着体下降的同时,患者血糖、血压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大大的降低了肥胖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20年前做减重手术的那些人,他们怎么样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巨大变化:

20年前做减重手术的那些人,他们怎么样了?

20年前做减重手术的那些人,他们怎么样了?

20年前做减重手术的那些人,他们怎么样了?

20年前做减重手术的那些人,他们怎么样了?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代谢外科董志勇副主任医师介绍,国内外研究发现,体重异常人群,BMI值越大,对身体的影响越大,不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增大,死亡率也非常高,减至正常体重后5年死亡率下降89%。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学术带头人、肥胖与代谢病外科王存川教授介绍,目前对于BMI超过30的肥胖者来说,如果经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等治疗都无法达到正常体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的最多的减重手术是以下两种:

1.精准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手术:

这是一种治疗轻度肥胖及糖尿病的微创手术,通过切除胃底及大弯侧的大部分胃组织,减少胃的容量,减少饥饿激素分泌的手术。其原理是缩小胃部容量,让暴饮暴食者恢复正常饮食。另外,成人胃壁细胞总数量是一定的,通过胃缩小手术之后胃壁细胞减少,而且胃壁细胞增大有限度,不会无限增大,因此患者无需担心术后胃容量会反弹增大。其次是调节饥饿激素的分泌,让饥饿激素分泌量恢复正常,食欲能够得到控制。优点是不改变胃肠道的生理状况,不干扰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过程。

2.精准腹腔镜胃旁路手术:

是一种治疗重度肥胖及糖尿病的微创手术,通过改变肠道结构、关闭大部分胃功能、减少食物的摄入、降低小肠对热量的吸收的手术。其原理是通过手术改变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途径,减小胃的有效容积,减少进食量,缩短小肠有效长度,部分降低小肠的吸收功能,术后既限制了食物的摄入量,又减少部分脂肪和淀粉物质的吸收,双管齐下取得最好的减重降糖效果,又不影响进食的乐趣。优点是减重效果明显,术后配合度高,可望治疗效果长期保持。

“如果选择手术治疗,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评估。”王存川提醒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青梅 通讯员张灿城、王雪

#清风计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