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没有感到父母之爱的儿童,往往对父母的依恋更多,甚至可以到啃老的程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内心无法强大心智不能成熟而依赖于父母的永久控制来替他们做决定,一方面内心又充满了愤怒和痛苦但总还想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当然也会形成讨好所有人的人格。如果教授的女儿考虑到,让八公跟着他们,这样生活有保障,身体更健康,还有人陪它,坚决要圈养它,那么这种“爱”的行为,其实是对八公生存价值的剥夺,是对它的强迫。

作者:陶勇

电影故事概要

八公(Forest 饰)是一条谜一样的犬,因为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来。教授帕克(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饰)在小镇的火车站拣到一只走失的小狗,冥冥中似乎注定小狗和帕克教授有着某种缘分,帕克一抱起这只小狗就再也放不下来,最终,帕克对小狗八公的疼爱感化了起初极力反对养狗的妻子卡特(琼·艾伦 Joan Allen 饰)。八公在帕克的呵护下慢慢长大,帕克上班时八公会一直把他送到车站,下班时八公也会早早便爬在车站等候,八公的忠诚让小镇的人家对它更加疼爱。有一天,八公在帕克要上班时表现异常,居然玩起了以往从来不会的捡球游戏,八公的表现让帕克非常满意,可是就是在那天,帕克因病去世。帕克的妻子、女儿安迪(萨拉·罗默尔 Sarah Roemer 饰)及女婿迈克尔(罗比·萨布莱特 Robbie Sublett 饰)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埋葬了帕克,可是不明就里的八公却依然每天傍晚五点准时守候在小站的门前,等待着主人归来……

生命的归宿就是分离

如果你关注过豆瓣网的影评,你会看到,绝大多数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流泪。或许大家都期盼一生一世的永不分离,可生命的归宿就是永久的分离。无论是相伴的小狗,还是你最最亲爱的子女,终究是要彼此分开。向死而生,为了分离而聚合,可能是生命的某种意义。

对于狗狗来说,为什么需要相伴?为什么不愿分离?因为人类是小狗的衣食父母。并不是说,小狗离开人类就不会生存,而是小狗已经依赖于人类而生存,从而形成了生理上和精神上的依恋。因为有主人的存在,小狗才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有主人的相伴,小狗才找到生活的片刻欢愉。

难道没有主人相伴,小狗就没有欢愉了吗?有的。甚至比和人类在一起更加快乐。小狗之所以依赖于人类,是在于人类剥夺了他们生存的真实意义——寻找生存的资源与传宗接代;人类剥夺了他们快乐的可能——自由地寻觅与奔跑打闹。正是因为人类剥夺了他们的生存意义和欢乐,所以他们才依赖于人类获得片刻的欢愉。如果没有人类的许可,恐怕这片刻的欢愉都没有了,所以他们很珍惜,也很依恋。

正如没有感到父母之爱的儿童,往往对父母的依恋更多,甚至可以到啃老的程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内心无法强大心智不能成熟而依赖于父母的永久控制来替他们做决定,一方面内心又充满了愤怒和痛苦但总还想着要去讨好自己的父母,当然也会形成讨好所有人的人格。这两种结果,其实都是不成熟的父母所需。他们需要控制子女的生存,同时也需要子女依赖于自己而活着,只有这样他们才安心、放心,才感觉到终老病死有保障。可结果是,这样的子女,就终身无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无法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也就是说,无法获得自我价值感和终极的幸福。从多子女家庭最疼父母的人往往是成就最低小时候父母最不爱的子女这种现实,可以察觉。而讨好型人格则可以从《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样的电影中可以看到这种典型的表现。

小狗和心智不太成熟的人类,都害怕分离,因为彼此需要对方的存在。对于成熟的人类来说,则早已能够坦然地面对分离,甚至为此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比如,优秀的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时候,是以培养子女独立生存,责任承担为主。因为只有如此,孩子在失去父母照顾的时候,方能很好地应对万事万物的挑战。这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养育方式。它在恰当的时候,让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发展出自己最大的可能。

与此相反,糊涂的父母,则会包办、代替,想方设法控制孩子的一切,剥夺孩子成长的可能,让他们永久性地失去独立才高兴。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控制才能永不分离。即便如此,分离仍然会到来,不会因为你的恐惧而消失,反而会因为你的恐惧和过度的关注而被强化,不但遭遇持续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会越来越强烈——因为死亡总是会越来越近。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何其的痛苦和艰难!

真正的爱是理解、接纳与许可

在电影中,真正打动了我的,并非八公等了他的主人那么多年,而是它在坚守的时候,没有人会想着要去改变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人:他们可能是一位有责任感,处处关心他人的女士。当她遇到这样一只小狗,听说了这样的故事,她的善良会让她做出一些决定,比如:把小狗带回家。也有可能会送到流浪狗收容所。如果是身边一位熟悉的人的家人遭遇了不幸,总是悲悲戚戚,她恐怕也是要做一些劝告,不必如此伤心,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可能会带这个不幸的人去散心,试图忘掉这种哀思……

可真正让我感动的不是这种同情与责任,而是尊重。

比如八公的主人帕克教授去世后,八公总是在车站门口等他。车站的工作人员看不下去了,过去告诉八公,意即你不必再等了,因为他不会回来了。但说了之后有些后悔,然后说了下面这句话:

《忠犬八公的故事》:真正的爱并非是忠贞不渝的守候!

八公想要等他的主人回来。他认为帕克教授肯定会回来,这是它内心的期盼,也是它活着的希望。如果八公真的不再相信帕克会回来,那么它恐怕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了——前面我们讲过,对于小狗来说,正是因为人类的圈养,而导致小狗失去了自身生存的意义和乐趣,那么人类的陪伴就成为小狗的生存意义与乐趣了。如果试图把这个意义再剥夺,对于小狗来说就是生不如死了。所以,车站工作人员的这种理解与接纳,是八公的幸运。

在帕克教授去世之后不久,他的女儿和女婿把八公带到他们自己的家。但是八公跑回了车站,仍然想要等帕克教授回来。教授的女儿和女婿又把它接走,但是这一次当教授的女儿看到八公想要逃走的时候,她理解和允许了,她这样说的:我希望你能够留下,但是……

《忠犬八公的故事》:真正的爱并非是忠贞不渝的守候!

这就是真正的理解与尊重后的许可。如果教授的女儿考虑到,让八公跟着他们,这样生活有保障,身体更健康,还有人陪它,坚决要圈养它,那么这种“爱”的行为,其实是对八公生存价值的剥夺,是对它的强迫。不仅不会让八公快乐,反而会让它痛苦。所以,真正的爱,应该是以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作为标准,而非你的初衷。

多年之后,教授的遗孀路过这个车站,看到八公还在等帕克教授,她非常感动。她走过去跟八公说了几句话,并花一些时间陪伴了它一会,然后就各自分道扬镳了。

《忠犬八公的故事》:真正的爱并非是忠贞不渝的守候!

各位,帕克教授的遗孀,也是八公的主人之一,虽然最初她并不愿意收留八公,但最后是接纳了,并且也做了一个女主人应该做的事情。我相信,她和八公之间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且会基于帕克而更加深远。但,她只是陪伴了一小会,然后各自离去。看到这里,我才真正的热泪盈眶,因为这才是彼此最好的选择——八公继续等待帕克教授的回家,她去寻求自己生活的幸福。不会因为帕克教授的逝去或者因为八公的忠贞而改变自己对自身幸福的追求,也不会因为这种忠贞和责任感而强迫八公做其它选择。

理解八公的需求,接纳八公的行为,许可八公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是多么宽阔、深厚而爱!一个人,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只要他们的需求、行为没有伤害别人,危害社会,就应该得到理解与接纳和许可,而不是一定要怎样才好。

这部电影告诉我,理解需求、接纳感受、许可行为才是真正的爱。

爱的启示

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每一个人心中需要的爱是不一样的。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让他感到生存的可靠就是爱。在一般家庭中的孩子,则更多需要父母的陪伴。不同阶段,需要的爱也不一样。婴儿需要的爱是精细的照顾;幼儿需要的爱是探索的许可;儿童需要的爱是成长的空间,而青春期的孩子则需要自己面对的可能。

对于养小狗来说,我的看法是:如有可能,最好不养。从小狗的角度来说,它最需要的并非遮风避雨的屋檐和衣食无忧的生活,而是自由的奔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觅食,以及自由的交配。人类的圈养,虽然解决了生存资源的问题,但同时又剥夺了它为了生存而努力的过程和意义。据狗专家研究结论,一只小狗应该花90%的时间觅食,它的生命才充满了意义。正如一个衣食无忧无所事事的人类,是决计感觉不到幸福的。所以,在国外有很多狗性化设计的觅食玩具,让小狗花很多时间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切记:不要把你所认为的需求和爱,附加在一只小狗身上,或者附加在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的儿童身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