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司马氏也将曹魏视为正统,而把蜀汉视为割据势力。这之后,东晋和南朝也都将蜀汉视为割据政权,而把曹魏视为正统。

刘备称帝的时候用的名义是“在西川继承大统”,继的当然是汉朝的统,而且自视为正统。这也是刘备和诸葛亮一直将北上进攻曹魏称为北伐的原因,按照《春秋》书法,伐就是讨伐乱臣贼子,就是说,在蜀汉这边,一直是把曹魏视为汉朝的乱臣贼子的,而且确实也是一直这么称呼曹魏的。所以诸葛亮才强调说,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就是指都城本来应该在洛阳,北伐成功以后就要迁都到洛阳去,因为洛阳是东汉的都城。

也是因此,刘备和诸葛亮都强调,“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这你的汉就是指的蜀汉,贼就是指的曹魏,蜀汉和曹魏是势不两立的,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这就是因为曹魏代汉在刘备这边看来,是乱臣贼子篡位,并不存在什么合法性。而且,刘备作为汉朝宗室,早就占领了西川和东川,也说明了“幸天意不绝炎汉”,意思就是说,汉朝的天命还没有完全断绝,还在刘氏身上,所以刘备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义务接续汉朝正统,恢复汉朝的江山,也就是“安汉兴刘”。

但曹魏这边并不这么看。曹魏代汉走的是禅让的程序,是汉献帝三次禅让,曹丕三次推辞,然后才接受的,又引了大量的东汉中晚期以来的谶纬来证明,汉朝的天命早已经不存在了,如果不是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汉朝早就彻底灭亡了。这也就是王司徒说的,“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也”。按照曹魏这边的叙述,汉朝早就该亡了,只是曹操为之人工续命,才能又苟延残喘了二十多年,现在已经到了该神器更易的时候了。

所以,在曹魏这边,一直是不承认刘备作为汉室正统的地位的。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承认了,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贼了,而且,曹魏认为自己走禅让的程序,这是天数有变、神器更易的正常交替,也是自然之理,不存在篡位的问题。所以,曹魏这边一直将刘备称为蜀,而不称之为汉。蜀只是一个地名,和吴一样,都是汉朝时的郡。所以,曹魏称蜀汉为蜀,本身就是贬称,意思也就是在蜀地割据称王的割据势力。这和后世称刘备建立的政权和蜀汉是两个意思,后世称蜀汉只是为了和东汉、西汉区别开来,没有褒贬的意思。

曹魏代汉之后,司马氏又窜多了曹魏的皇权,先灭蜀,然后篡魏,司马氏又建立了西晋。司马氏篡魏入晋的过程,整个操作手法和曹魏代汉的过程基本上一致,同样是先控制实权,清除异己,架空皇权,然后再走禅让的程序,正式完成皇权转移。所以,从司马氏的晋朝的角度来看,从东汉到曹魏,再从曹魏到西晋,这才是皇权的正统传递过程。所以,司马氏也将曹魏视为正统,而把蜀汉视为割据势力。这之后,东晋和南朝也都将蜀汉视为割据政权,而把曹魏视为正统。在正史上,也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比如在晋朝成书的《三国志》,虽然是三国并存,但也存在明显的高下之别,曹魏这边曹操和曹丕、曹叡都用的是本纪,而吴蜀两边则是用的先主传、后主传,称主而不称帝,就是将吴蜀视为伪政权,而称呼曹魏这边用本纪,也就是和史记、汉书的书法保持一致,皇帝才用本纪,其他都用传。一直到司马光主持编修《资治通鉴》的时候,也还是延续了这个做法,也就是以曹魏为正统,而将吴蜀视为割据势力。不过,在司马光的时代,曹魏的正统地位已经开始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了。

真正对曹魏的正统地位全面质疑是在南宋时期,比如《朱子语类》当中,就讨论了禅让的问题,认为禅让实际上也是后世建构起来的神话,根本不可能,并且引用了当时已经出土的竹书纪年的说法,认为尧舜禅让都是和后来的禅让一样,是在武力胁迫之下完成的,本身就是篡位。这样,曹魏代汉、司马氏篡魏以及南朝的政权更替,也就都是非法的篡位了,根本不存在什么合法性。这样,刘备虽然僻居一隅,但却被视为汉朝正统。而在这背后,则是南宋要坚持自己为正统的焦虑。否则,金已经占据了中原,也自视为正统,将南宋视为割据势力,南宋何以自处?

这之后,到元朝出现的话本中,就大量的出现了以蜀汉为正统的叙事,最后形成了《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的叙事。但《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不是正史,在正史中仍然还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元朝如此,明朝也同样如此,清朝也一样。只是因为已经过去了上千年,所以人们的代入感不那么强烈了,所以也不用过分的在蜀汉和曹魏之间选择一个作为正统,而是客观的将那个时代视为三国鼎立的时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而不再像南北朝时代那样,动辄称为“魏晋”了。但在叙事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官方仍然以曹魏为正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