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货郎 一根扁担两箩筐, 拨浪鼓摇叮咚响。莫问我从哪里来,云衢深处是故乡。

甜酸苦辣尝百味,春夏秋冬在路上。

男女老少皆欢喜,追捧围观卖货郎。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以卖冰棒为生的,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车上背着这么个木箱子,大清早到十里开外的城里食品厂进货,上百支冰棒用棉被包好放进木箱子里,然后就走村串户吆喝卖冰棒。

70--80年代、每支5角--8角的糖葫芦,再也找不到80和90年之间的老味道,还记得那句吆喝:卖糖葫芦......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回忆。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虽然遍地都是发廊,但这门手艺濒临失传。一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

为安排好的老主顾逐个理发、剃头、刮脸、剪鼻须、放睡(按摩)。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天或者打 麻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最为风光的还是杀猪匠。他让我们有肉吃。那个年代,有肉吃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

杀猪匠背着各式各样的刀具,穿着一身油光发亮的衣服从村路上走过时,凡是看见他的人,哪怕相距半里远,也要赶紧停下手中的活,往前走两步,热情地喊一声:“屠夫,又到哪里去杀猪?”

磨剪子来,戗菜刀……” “磨剪子来,戗菜刀…… 这样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高亢悠长,在中国南北各地用不同的方言不知吆喝了多少年。

多年以前,“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庸常生活中,那拖着长音的吆喝声印在脑海里,已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

如同放炮一样“砰”的一声巨响,瞬间热气升腾,数不清的爆米花从黑乎乎的“炮膛”中“蹦”到一条长长的编织袋里。这如同变魔术般的制作过程,再加上那扑面而来的香味儿,一定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

然而如今,老式爆米花这个行当早已经不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随处可见,而是变得“可遇不可求”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