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红星快评丨"150万斤血橙滞销"涉嫌造假,悲情营销不能无底线

又见悲情营销?

为何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

1月9日,一篇题为《年前最后6天!四川资中150万斤血橙急盼销路,认领孩子们的一个小小心愿,宽慰老农们的倾情付出!恳请爱心传递!》的推文火了,文章发出不到1天便超过8万阅读。

媒体评150万斤血橙滞销谣言:悲情营销要有底线

破败漏风的土墙房、困苦的老果农、心怀梦想的纯真留守儿童、一大片"扎眼"的滞销血橙……这篇网文可谓击中了人们的泪点,一些网友也因此"含泪下单"。

然而,红星新闻调查发现,推文中住破败漏风土房的"孤苦老人",其实在2008年就住进了楼房。此外,当地资中归德镇官方也回应称推文不实,并质疑推文背后的悲情营销。

可以确定,"150万斤血橙滞销"存在多处夸大和不实,有造假嫌疑。这种所谓的悲情营销,显然已突破了底线,是对困苦民众的冒犯,也是对公众同情和善心的滥用。

类似无底线的悲情营销,早已不是第一次。每年在网络上,都会有各种农作物滞销的推文出现,滞销农产品配上老人、妇女、孩子心急如焚的画面,让人动容。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2018年"临猗苹果滞销"悲情营销事件。靠着悲情营销套路,他们十几天内就轻松挣了上百万元。

应当承认,悲情营销模式,对消费者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但考虑到现实中,常常存在农产品销路不畅,部分农户因此陷入困境的现象,所以,对于这一销售模式,没有必要一概否定。如果信息真实,价格合理,收益的绝大部分进入贫困民众的口袋,倒不失为一桩助农扶贫的善举。

不过,眼下许多悲情营销显然已背离了这一初衷,并且恶意地加以利用。一些商家将悲情营销变成获取暴利的捷径,将农村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人群作为道具,肆意编造各种催泪故事。

但也不得不承认,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也与现实状态有关系--消费者被利用,好在损失不大,也就没有追究。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类似悲情营销即便有少数被曝光的,涉事商家所付出的代价也微乎其微。

若要认真追究起来,悲情营销如果陈述内容与事实不符,在《广告法》上涉嫌虚假宣传,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涉嫌欺诈。

在"150万斤血橙滞销"事件中,商家承诺每卖出一件血橙,他们都会留守孩子捐出0.5元圆梦基金,倘若这一承诺未兑现,则涉嫌违反《慈善法》。显然,对于可能涉嫌多重违法的悲情营销行为,相关执法部门也不能置身事外,而要拿出零容忍的姿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悲情营销屡屡突破底线,不能止于道德指责,法律也当及时亮剑。与此同时,相关社交平台和电商平台也应守土有责,对类似营销行为进行打击和规范,以避免再被人钻了平台空子。总而言之,谁敢捏造事实,滥用公众爱心,就必须为此付出应有代价。只有当违法成本高于受益,才能震慑那些试图在悲情营销上动歪脑筋的商家和个人,守住社会诚信和公平的底线。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于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