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城核心区,谭小姐生活在这片繁华街道中一幢四层砖混小楼,一家三口加上婆婆4人过着其乐融融的日子。

然而由于城市规划问题,整片街区大多都是由紧紧相连的“握手楼”构成。

谭小姐的家几乎与四周的邻居紧贴在一起,楼与楼之间最宽的距离也只有90公分,

由此造成的采光问题、通风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

夫妇两人也曾自己动手,一点一点去改变房屋旧有的缺憾。

给老人卧室在床顶贴上布帘,挡住了木阁楼上掉落的粉尘,也想让老人每次住在这里都能看到家乡的星空。

在门和墙面上加上颜色和图画,想为这个困在围城里的家增加一些色彩。

然而这些小小的举动无异于做无用功。

为了让孩子有个美好的童年,夫妻倆决定走出来,将房子好好的进行改造一番。

▲设计师 孟岩

这栋房子是1985年重建成了现在的四层砖混小楼。

随着时代的变迁,周围的房子越来越多,最终把它堵在了巷尾。入户的唯一一个位置,宽度仅有80厘米。

结构脆弱,东侧的隔墙有12米高但厚度却只有15厘米,施工起来有很大的垮塌风险。

房屋内部结构不合理,每层之间的楼梯陡峭、错综复杂,不同功能被分散在家里的不同楼层,生活十分不便。

一层区域是谭小姐婆婆的卧室和客厅。

西侧是老人的卧室,卧室顶上是30多年前建屋时候搭的一个木质阁楼,现在用于堆放杂物。

二楼是起居间和主卧,楼梯尽头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卫生间。

改造后

1、加固安全保障

对整个房屋的四面外墙进行加固工作,并用钢结构重新搭建了承重梁和承重柱,建立安全稳固的保障。

为了节省空间,设计师将支撑楼梯的一部分钢柱藏进墙体,为此施工方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同时考虑到房子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所以选择防水和防霉性相对较好的砖来作为外立面的主材。

2、 错层楼梯设计

按照是否有休息平台,楼梯分为单跑双跑和多跑梯。

在新的楼梯设计中,一层上二层的单跑楼梯变成了双跑楼梯,降低了原本楼梯的坡度。

二层以上的楼梯则利用总高度重新划分,将每级的台阶的高度降到了20厘米。

同时利用错层高度的设计,给2层半、3层半的位置增加了卫生间以及储物空间,并配有采光窗。

3、引入光源

保留了原建筑的20个窗洞,进行位置的调整和扩大,在采光较好的东侧等区域又增加了十个窗户。

针对三四楼层平日里非常炎热的问题,设计师重新规划了四楼建筑的结构,在混凝土层外部做上了厚厚的保温。

除了常规的隔热方式,还参考当地的民居简单且传统的手法,进一步为楼顶区域的隔热提供保障。

4、重置区域功能

新建的房屋中有三个卫生间,而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功能。

厨房也是一个改造要点,为了满足多人口的需求,增加了许多的功能。

谭小姐一家还有二胎的打算,所以未来家中两个孩子的活动区域和家里的储物空间,也是在设计考虑之中。

以简洁的色调来弥补空间的沉闷感,白色在视觉中更显大。

面对复杂的改造条件,设计师们始终将委托人的愿望放在首位,让居住者住进理想之家。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