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三位三不朽,其中孔子就是一位,他立功立德立言,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发扬光大,并对数千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孔子弟子对老师言论的整理,《论语》这个经典出现了。当时的孔子周游列国,门下聚集了三千多名学生,在孔子的学生里面,什么样的人才都有,有商人、有政治家、有大学士、也有懂得奇门遁甲的,还有各种调皮捣蛋的,总之,孔子的徒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

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宰予的人。宰予是孔子手下比较聪明的一个学生,聪明的学生都是很有个性的,即便是现在,聪明的学生都是很有特点的一类学生。平时的宰予对学习并不是太用心,这让孔子废了很大的心思。

有一天,孔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仁义,老师在讲台上好好讲,同学们在课桌上认真听,有的记笔记,有的全神贯注。可是这时候宰予的问题来了,老师你让我们追求仁,如果仁要是在水井里面的话,我们也要跳进水井里面追求仁吗。孔子听到这个问题后,作何感想呢?

孔子生活的年代,追求孝道,春秋时期就开始提倡守丧三年的习俗了,意思就是说,家中父母死了,需要儿子守孝三年,这个制度在后来也就是所谓的“丁忧”,数千年历史这一制度一直是存在的,只有丁忧完了,才能继续回到朝中当官。

对于这个规定,宰予又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说孩子孝敬不孝敬,和守丧的时间有什么关系呢,孝敬都是在心中的。宰予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孝心,即便是守丧三十年也没用,孝敬的话,也没必要非得用三年来守。

对于宰予的这一质疑,孔子是非常生气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宰予也不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认为,学习没必要非得用多少时间,学习最重要的是领悟其中的方法。所以上课的时候,宰予就经常不认真,还打瞌睡。孔老师对宰予这个学生无可奈何,最后来了一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两千多年已经过去了,可是这句话现在还是很流行,很多老师在说自己学生的时候,都会用到这句话,这句话经常被老师用来批评那些不思进取的学生。

可是,宰予并不是朽木,相反,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他不信奉权威,也不盲目从众,这一点在那个社会是非常可贵的。宰予在后世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人们将他列为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明朝嘉靖这个个性十足的皇帝,直接给宰予的称号是“先贤宰予。”似乎在嘉靖心中,宰予比老师孔子还厉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