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三剑客

有过军中经历的人都知道,若论偷奸耍滑钻营,一般都没有云南兵的份;而要比勤劳踏实肯干,云南兵绝对可以排上前三甲。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立的,云南兵的光荣历史和辉煌口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

1

从辛亥革命到护国运动,就流传着“滇军精锐,冠于全军”的说法。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滇军素质更是有着“全国之冠”的赞誉,被视为“国之劲旅”。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一省向全国输送兵力约40万,其中伤亡人数在10万以上,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民众伤亡的数量,相对于当时全省总人数只有900多万来说,是非常庞大且不简单的。

更不用提起大名鼎鼎的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中印公路、中国远征军、中缅印战场、滇南防御、滇西抗战,可以说,作为“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的云南,为了整个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她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沈阳军区军旅作家张正隆是这样描写云南兵在抗战中杀敌的样子,“滇军个头不高,死战不退,子弹打光了,抡起冲锋枪和日军拼命!”“滇军士兵杀到红眼的时候 ,嘴里大声骂着 ,脱光上衣 ,咬牙切齿地往上冲!”正是凭借着这股顽强不屈的精神,云南成为最先把日寇驱逐出国土的战场。

2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云南兵也有卓越的表现。以四野第50军为例,他的前身是滇军第60军(以血战台儿庄而家喻户晓),曾在越南河内骄傲地接受日军的无条件投降。

这支部队最先攻陷汉城,在随后的守卫汉江大桥的战斗中,无比地英勇,无比地惨烈,以至于彭德怀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说“要给五十军足够的补充 ,给他们第一个换装!”在百万志愿军中,这些云南子弟兵也成为最先换上全苏式大炮、钢盔、冲锋枪的战士!

和平时期,云南兵的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血性虎气,沉淀为勤劳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在祖国的边疆海岛、高原牧区,到处都活跃着他们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强军身影。要解开云南兵爱国爱乡、崇军尚武的精神密码,必须从这片滋养着他们生生不息的丰饶土地和深厚文化中去探寻。

云南名称的由来源远流长。西汉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率巴蜀之兵征服了云南的部分地区,设益州郡。益州郡辖24县,其中就有云南县(今大理祥云县),云南一词最早出现于此。

3

传说汉武帝时,西南有一古道通往身毒(印度),但古道掩蔽于崇山峻岭,很难寻觅,除非能看见七彩之云。于是,武帝常在宫中遥望西南,希望能有奇迹。

一日,武帝终于看见西南天边有一片七彩之云,神奇美丽,急派使臣追寻。使臣翻山越岭,一直追到了西南夷(今云南昆明),发现七彩之云驻留在这里。

这里山清水秀,万物祥和,彩云南现。所谓彩云,也叫七彩之云,即吉祥之云也。云南即彩云之南,云南由此而得名。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分,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所以云南被称为彩云的故乡。

云南的简称为滇。滇原是古代西南夷地区滇池畔的部族的名称。战国末期,楚将庄蹻率众到滇池附近建古滇国。

滇池的滇得名有三说:一曰,高山之巅有池,而名巅池。二曰,滇池上源深广而下流浅狭,有似倒流,谓之巅池。三曰,云南古夷语谓山间平地为甸,甸中有池,曰甸池。在明代以前,作为地名,滇仅指昆明市周围一带,而从明代开始,才用滇来概称全省。

云南最著名的历史人物包括郑和、段思平(大理国缔造者)、蔡锷、李烈钧、龙云、卢汉、唐继尧、顾品珍、李根源等。从中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都或多或少与军队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民间尚武之风的底蕴是多么深厚。

特别是近代,在中日甲午海战以后民族危亡之际,云南由于地处国家边陲,因形势需要建立陆军第十九镇。第十九镇及云南全省62个巡防营共有官兵3.5万人,在清末的全国各省中都算是一个军事力量很强的省区。辛亥革命改编以后,最终演变为大名鼎鼎的“滇军”。

1907年9月,清政府在云南开办武备学堂,取名为“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在学校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方面都堪称全国一流,对日后云南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影响都非常大。有人甚至认为:“云南讲武堂之声誉昭著,不亚于日本之士官、保定之军官学校。”

讲武堂培养出的著名将领有朱德、曾泽生、周保中、张冲、王甲本、寸性奇、孙渡、鲁道源、范石生、朱培德、龙云、卢汉、胡瑛、金汉鼎、盛世才、唐淮源、杨如轩等。滇军早期的大部分军官都出自讲武堂。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革命党人积极响应,随即发动云南昆明起义,建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以后,具有相对独立的,以云南人为主体的,地方财政支撑,并直接受命于地方实力派的这支军队, 被赋以“滇军”的称号。辛亥云南起义, 奠定了滇军的基础,也促成了滇军的形成。

4

在抗战中,滇军以它悲壮的牺牲和辉煌的胜利载入史册。它既出现了卢汉、张冲、王甲本、寸性奇、孙渡、鲁道源、范石生这样的抗日名将,也出现过唐维源、寸性奇、陈仲书这样的抗日烈士,却没有出现一个投降的将军,更没有出现过伪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滇军历史之功不容忘记和磨灭。我们把它叫做“滇军精神”,或者叫“云南精神”,它反映了云南兵一以贯之的保家卫国的深厚精神底蕴和高尚民族情操,这是云南的骄傲,也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云南省省会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这里终年阳光湛蓝,温暖如春,是著名的“春城”、“花都”。在云南,有一绝是你不能错过的,那就是它的美食文化。云南美食不论从原材料到饮食习俗都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品尝云南美食,不仅让你大饱口福,还能让你大饱眼福。

云南第一大美食是过桥米线。米线即米粉,是用米加工而成的圆形线状食品。吃米线的时候也很有讲究,先将鸡肉片、猪肉片等肉类放入汤中,轻轻搅拌,接着放入蔬菜搅拌,最后放入米线,根据食者口味适当加一点辣椒油、香菜等调料,这样一大碗香喷喷的、五颜六色的过桥米线便等着你品尝了。拌好的米线吃起来肉片鲜嫩、蔬菜爽口、米线软滑、汤味轻淡可口,说不出的享受。

关于“过桥米线”的名称由来,在云南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把自己关在湖中一清静小岛上日夜苦读。他贤慧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因为离家较远,每次食物送到秀才手中已经凉了,影响了秀才的食欲,妻子甚为担忧。

一日,妻子炖了一只肥鸡,用土罐盛了鸡汤,又带上秀才爱吃的米线和蔬菜,用蓝子送过去。当她为秀才盛汤时,发现由于汤上有一层鸡油,鸡汤还是热的,于是将米线、蔬菜等放入其中,秀才吃得热热乎乎,大加赞美。因为妻子每次送饭必经过一次木桥,于是秀才便将妻子制作的这道美食取名“过桥米线”。

云南第二大美食是汽锅鸡,因用昆明南部建水地区出产的紫陶汽锅蒸制出来而得名。汽锅的独特之处在于锅中心自底部而向上有一管道。将切好的鸡块加佐料放入汽锅,再将汽锅放入盛满水的大砂锅中,用旺火蒸3-4 小时即得。蒸时蒸汽由汽锅底部沿管道向上喷入汽锅中,又在锅内凝聚成水珠,成为汤汁。蒸好的汽锅鸡肉烂骨酥,汤鲜肉嫩,是比较有滋补佳品。

云南第三大美食是油鸡枞。云南多各式菌类,鸡枞为其中最美味的一种,被称为“诸菌之冠”。它表面呈褐色或微黄色,口味清香爽口,用油煎后尤其鲜美,是下洒的好菜。也可作为佐料使用,用它烹制的菜肴别有一种香味。

有人说,云南人太老实,没心计,不习惯勾心斗角;云南人不擅长政治,不擅长经商,不擅长做生意,因为他们宁愿吃亏,也不忘记自己的本分,以诚待人,本分做事。从历史传统来说,云南人最适合的职业就是从军到部队。

大部分云南兵看上去皮肤黝黑,语言木讷,朴实憨厚。没事的时候从不惹麻烦,蹲或站在一旁找几个老乡一起吞云吐雾抽烟,完美继承了“滇军”抗日一杆步枪一杆烟枪的特点;有事的时候抢着干活,交给的任务都能够超额完成,并且不怕吃亏绝无怨言。愿每一个带兵人手上都有一打勤劳踏实肯干的云南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