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三,山东掖县人,早年家贫,最先出道在青岛,给外国一家饭店当“BOY”(男孩,在此引申为跑堂、茶房的意思),其间下苦功夫学习英语,后来经朋友介绍到青岛美商的美清洋行当练习生,后升为职员,在那里他学得出口草帽辫的业务,因精通英语,娴熟业务很受器重,被洋行派往天津开拓工作,从此给自己一生精心创办盛锡福帽庄找到机遇,并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胡同诸多商才中,刘锡三可以说是最先得益于洋、受益于外的。

1911年他与一个姓芮的表兄合资进估衣街,在归贾胡同租了一间门面,开设盛聚福帽庄,制作草帽。初起买卖不大,一间门脸,三个工人,秋天活不足时,还要兼弹棉花。但由于草帽原料成本很低,售价便宜,有利可取,最主要的是刘锡三会英语,在洋行兼职,接触许多外边的人外边的事,思路开,转得快。

20年代,中国社会流行一种日本硬平顶草帽,这种草帽原本就是日本人用中国生产的草帽缏加工制成,再向中国出口的。当时非常时兴,获利很大。刘锡三开始制作的是圆顶宽边草帽,卖不过从日本进来的草帽,发现这点后,他就苦心琢磨,迅速转向。从他熟悉的青岛聘来一位漂白技师,将普通草帽缏漂白,再制成硬平顶草帽,那草帽的成色就不一样了。后来他又从一个法国人手里买到一台折式草帽机器,这一来不但质量提高,产量也大大增加,加上他直接从青岛购进的草帽缏价格便宜,成本低,售价也低,在市场上很快超过流行的日本草帽。到1926年,他离开估衣街进租界地,在渤海大楼旁,租用东莱银行两层楼房做厂房新址时,仅这一项草帽便获纯利十万多银币,不仅把日本货排挤出中国市场,而且将盛聚福的名字改成盛锡福后,也一下叫响了。

当时社会还盛行妇女戴草帽,特别是洋草帽。刘锡三招了一个做零活的白俄女人,他利用这个白俄女人做招牌,说自己聘请了洋设计师,设计出的女式草帽都是国外最新样式,售价低,质量好。结果声名大噪,盛锡福“洋设计师”的女式草帽,十分畅销,连国外都要。

刘锡三除了靠在洋行的多年锻炼,使自己成了一个精通草帽缏业务的内行,从而成就盛锡福的制帽事业外,他还致力引进国外制草帽的机器和前店后厂的经营结构。积自己在洋行多年的体验,他在盛锡福实行的一个重要的经营管理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如,前店后厂,把生产和销售管理直接联系起来,就是他多年使用的一个办店的方法,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市场情况,使生产出的草帽符合需要,达到质量好、价格廉、销路畅的经营目的。再如,为了不受草缏中间商的盘剥,刘锡三自己专门开设了福记草缏行,附设仓库,从河南、河北、山东直接收购草帽缏,除供自己使用外还兼出口。到30年代末,盛锡福除在本市立分销店外,先后在北京、南京、上海、武汉、重庆、青岛、济南、徐州等各地设立分号。各分号除经营总厂的帽子,广泛有效地占据市场外,同时还能随时吸收各地市场信息,搜集各种供需情报。正因为此,盛锡福在制帽同业中摆头快,特别是在改进旧产品、创制新产品能力上,总是远远超过同行,为国内其他制帽商所望尘莫及。

刘锡三思路阔,通英语,与外面联系很广。有人说他的眼睛从建业那天起就始终瞄着国外。1934年,在他手下已经有了通帽工厂、印刷工厂、毡帽工厂后,又花20万元银币,购进德国制造的全套制胎机器,增设了毡帽胎工厂,首次在国内使用进口的澳毛做帽胎。由于采用的工艺先进,染色上胶配方准确,克服了制帽业多年难以克服的膨胀松散现象,使呢帽受潮也不变形,再加上盛锡福帽子固有的料高工精、色泽漂亮的信誉,很快就以“盛锡福的帽子——独到”,驰名中外。

盛锡福帽子在万国博览会和国际上多次获奖。至今东南亚和南洋一带,提起中国天津的盛锡福,仍是赞不绝口。

盛锡福鼎盛的黄金时期,在20多个国家有它的代销处。

刘锡三出身贫苦,一生遭遇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从估衣街起步,呕心沥血,虽百折而不挠,是20世纪初大胡同地域具有开放意识的很有代表性的商魂之一。(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海河网立场)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