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北宋文学大家。在文学史上,苏轼词的成就比其散文和诗歌的影响更深远。和同时代其他词人相比,他的豪迈之情如滔滔江水,汹涌向前。

词之有苏轼,如诗之有李白。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被认为是表现女性化柔情的小情调,存在着诗尊词卑的观念。

从苏轼开始“以诗为词”,他把怀古、感旧、记游、说理、抒怀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并在婉约之外另开豪放一派。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总觉得,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撇开香艳之气,以一个勇士的形象出场,牵狗托鹰,“亲射虎,看孙郎”,杀敌的勇气和猎猎秋风一样浩荡连天。即使白发悄然爬上鬓角,可酒壮英雄胆,倘能被朝廷赦免戴罪之身,我就要“西北望,射天狼”。不如意事常八九,一个心向家国的慷慨之士,何须在意眼前的挫折。满怀壮志、报国有期,猎场如战场,射猎中所激发的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感动了历史千年,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雄心会有幽微处,男儿亦存柔情时。苏轼最为感动时光的名篇是《水调歌头.中秋》。中秋的月亮无疑是一枚思念的种子,千百年来在文人的心中疯狂地生长。月光泄地,思乡怀远之情在心底荡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年的中秋,苏轼说“欢饮达旦”,我觉得他不可能能欢饮呢,分明是郁气纠结在心,不过是用酒精燃烧自己的愁绪。举着酒杯,遥望中秋清月,不由得已经是情思千里。可却是无可奈何,只有把酒问青天。沧桑广宇、青天无语。纵使羽化为仙,也会清寂孤寒。月已深、离人远,怨叹于事无补,月有盈亏日,事有缺憾事。月美变成了意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经成为穿越千年的咏叹。

行走在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苏轼总在矫正自己的人生态度。被贬黄州,于他而言,日子里多的是凄风苦雨和乱云翻滚。而他,却在黯淡的时光中眺望远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之感。苏轼在词中虽流露了受挫折的苦闷和“人生如梦”的消极因素,但仍掩盖不住他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想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一方面独饮人生的那杯苦酒,另一方面又让心灵有着诗意的栖居。苏轼让人性的光芒照亮在时间的河流中。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八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生动地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

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跟作家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苏词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这就是苏轼,千古一词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