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骗局的两面性——非愚即贪

作为一般民众的直观所得,金融骗局的心理机制是愚钝和贪婪,其现实根源则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更为中性的提法是"信息差",每个人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所产生的知识,是由每个人所掌握的可以利用的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信息不对称的根源,基于这种信息的决策只有由个体作出或积极参与而为,这种信息才能被利用。其实"信息不对称"本身天然存在,通俗的思想实验是:假如我看一棵树,这树就如我的大脑一样是某种生(物)理的东西,因而是主体间可接近的,但我的体验却是某种私有的东西,像这棵树或大脑这样的物(生)理对象总是比我们直接所看的东西更多(例如这棵树具有一个我们看不到的背面,如果我们站立在它前面的话),而意识却没有"前面"和"后面",而是直接被体验所穷尽和超越,"整棵树"本身是被印在意识里的。

金融骗局的心理机制是愚钝和贪婪

金融本质上是价值交易,占有有效信息的人在交易中获得优势,信息租金的产生与地租、资金利息、权力寻租一样,信息是重要的资源,信息和资本、土地等都是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信息租金在每一个交易环节都存在。信息有其弊病处,现代社会人大多处于无用信息的慢性中毒之中,真正有效的信息很可能与信息"载体"相关,权威报刊、杂志、微博、网站、专家等发布的信息可信度相对较高。

金融骗局的心理机制是愚钝和贪婪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为在线钱包加把"防盗锁"(关注网络诚信建设系列报道③)》,文中提及:《国务院关于开展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的通知》公布,重点督查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情况;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情况;截至2018年6月底,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已发现超3100个互联网金融网站和APP漏洞,监测到针对互联网金融网站的攻击124万次。这里正体现了"信息差"的现象,金融领域出现风险、漏洞、诈骗等事态后,公共部门才作出相对应措施,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时间差",金融行业大量数据信息无法被监管部门在第一时间触及,给监管带来滞后性。

近年,如区块链、虚拟货币、网络借贷平台P2P(点对点网络借贷)等新事物出现,为数据黑色产业链营造了温床。将这些新事物看作广义的"机械",则恰似《庄子·天地》所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金融骗局的心理机制是愚钝和贪婪

区块链的相关思想可追溯到莱布尼兹,如世界皆单子,单子皆心灵等等,在Lloyd Strickland一书《Leibniz's Monadology: A New Translation and Guide》中有所论述,简直不可思议。

虚拟货币如比特币,是全球货币体系的一朵乌云,从其诞生之初就带有无政府主义的烙印,给金融监管带来严峻挑战。时代正在由信息业推动,以生命科学、超级材料、航天技术等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基础,充满不确定性、高利润与高风险,这些新兴领域有待专家学者给大众普及讲明,而判定专家的说法是否合理,简易的方法是比较一下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与对待我们时有何不同。不管是投资者还是一般民众,都必须做好终生学习的心里准备,于是解决金融骗局的路径只能从解决愚与贪入手。 2018.7.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