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对来说,丁敬的斋馆印,白文印多一些,以上作品,除朱文的绮石斋是变形的小篆外,其他都是汉白文印式的斋馆印,创新不大,就是“端居室”风格的斋馆印。(赵之谦的斋馆印其一)。

在篆刻分类中,有一类印叫斋馆印,所谓的斋馆印起源于文人和书画家给自己的书斋起的斋号、馆号、堂号,在篆刻中将这些斋号、馆号、堂号刻入印中,就称为斋馆印。

斋馆印在吾丘衍的《三十五举》第二十三举有专门提到,原文如下:二十三举曰:轩斋等印,古无此式,惟唐相李泌有“端居室”三字印,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

轩斋等印,在吾丘衍作《三十五举》之前,只有一例,就是唐代宰相李泌的“端居室”三字印,这方印的样子如图所示(图片中的李泌是影视剧剧照):

(李泌的“端居室”)

这是一方白文印,玉印,既然是玉印,当然是工匠所为,这显然还是一方标准的汉白文印,三个字端端正正,印面文字用缪篆。吾丘衍认为在斋馆印方面,可以依照这个印式刻制斋馆印。但是后面又跟了一句“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也就是说,斋馆印古无此式,所以没有古法可依,最好能刻成朱文,为什么呢?

因为大凡文人用印,款印一般一方是名章,一方是斋馆印,而名章最佳的印式就是汉白文印印式,那么配一方朱文的斋馆印,一白一朱,互相映衬,章法上最为适当。

而且,斋馆印常常用于钤盖信笺、图书,藏品(替代鉴藏印),宋代米芾曾认为,细朱文印“印文须细,圈须与文等”,因为线条粗了“多损于书画”(见米芾《书史》),所以吾丘衍认为朱文印更适合于斋馆印,赵孟頫就有松雪斋一印,细朱,小篆,边框与文字等粗(这实际上就是“元朱文”印了)这应当就是最早的细朱文斋馆印了。如图:

(赵孟頫和他的“松雪斋”)

显然,吾丘衍也认同这种做法。但是后世,斋馆印又经历代发展,早已不局限于这简单两种了。

比如,到了明代何震手里,斋馆印的样式就开始变得丰富多了,如图:

(何震和他的斋馆印)

“素赏斋”一印,用缪篆,三字整整齐齐,因为左右留有宽边,装饰性强,虽显工艺性过盛,但也算有特色。“来舄(xì )堂”一印,用小篆细朱,实际上是“松雪斋”的变例。“雪斋”一印,文字用变体篆,文字装饰性强,但显然并不规范。可见到何震这里,斋馆印还没有真正有完美的样式。

晚一些,是苏宣,他既是何震的师弟(文彭是他们老师),早期又是何震有弟子,但因为苏宣交游甚广,斋馆印相对较多,如图:

(苏宣和他的斋馆印)

第1方玄赏斋和第4 方容安轩是白文缪篆,其实还是端居室的印式,并不新鲜;第2方绿天庵和第3方檀栾馆是朱文缪篆,这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猜想是大概到了苏宣这时期,汉朱文印已开始大量传世,朱文缪篆也被他应用到了斋馆印中;第5方醉月楼是小篆,但印形是圆形,这是元朱文斋馆印的变形,这很合理,小篆的圆,在这方印得到充分体现;第6方百醉轩用杂体篆,字形不规范,虽然呼应的元素亦不少,但印面并不安稳,这与上面何震的“雪斋”类似。

接下来是工稳类的汪关,比如他的1偈庵、4菉斐轩、5秋爽轩、3获古斋、2得娱馆等,其实仍在上述各印式的范畴之内。如图:

(汪关和他的斋馆印)

徽派的程邃则由于他对大篆及古体篆研习颇深,因此,在他的斋馆印中,所有古体篆甚多,当然印式也有相应影响(比如白文印加框等)如图:

(程邃和他的斋馆印)

第1方“爱日堂”明显是古篆的变形篆法;第2方“蟫薻阁”则用大篆入印,这两方是在程邃手里转变过的斋馆印,第3方“修桐轩”则依然是汉白文印式的变种,加强了笔画之间的并笔,烂铜之趣满溢。

到了浙派的丁敬,依然并没有大的变革,只是在完成这些斋馆印时,丁大师改变了刀法为纯粹的碎切徐进,篆法并未见绝大改变。如图:

(丁敬和他的斋馆印)

相对来说,丁敬的斋馆印,白文印多一些,以上作品,除朱文的绮石斋是变形的小篆外,其他都是汉白文印式的斋馆印,创新不大,就是“端居室”风格的斋馆印。

注意,以上的所有斋馆印,印中文字,仍然是古印中出现过的篆书篆法,是印中求印阶段的。

接下来是邓石如,邓石如的斋馆印有了革命性的突破,如图:

(邓石如和他的斋馆印)

我们没有列邓石如大师的一般斋馆印,只列了这两方,第1方燕翼堂,第2方守素轩,这是装饰性与手写性都极强的小篆,从邓石如开始,斋馆印中开始出现手写性强的小篆,这与整个篆刻史是相符的。

接下来,斋馆印发生全面性的转变,与篆刻史同样一致,就是以赵之谦为转折点。赵之谦的斋馆印如图(因为他的斋馆印面目众多,所以,我们放了两张图,也没有配人像):

(赵之谦的斋馆印其一)

以上为其一。定斋、鉴古堂各一方,是普通的元朱文,但他在章法上用了疏密对比,视觉效果明显,这一点,汉学居一方白文印更加突出;滂喜斋笔画够粗,斋字顶天地立,亦大为可观;汉石经室用汉石经字篆法;郑斋一方用汉砖篆法,这就是赵之谦,他在我们面前推开了走向广阔世界的大门。

(赵之谦的斋馆印其二)

不仅斋馆印,其他一类印,赵之谦也是大师级的,也是创造大师,只是从斋馆印看上去更为突出。伏敔堂、长守阁依然是小篆,但手写效果强,这又断承和发展了邓石如的思路;两方灵寿花馆一方用碑篆,一方用钱币文,各擅精巧;就连他生前的最后一方印赐兰堂也是创新的开创性作品:小篆,但装饰了两边的纹路,平正而又富丽。

斋馆印走到赵之谦这里,基本上开创了所有的印式,此后的吴昌硕、黄牧甫、赵叔孺、王福庵等,均再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了,只是向篆法更精,刻工更精的路子上越走越远罢了。

斋馆印的发展基本如此,《三十五举》第二十二举讲到斋馆印,我们就顺带讲完了斋馆印的发展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