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报道 俄罗斯《莫斯科共青团员报》网站11月23日发表题为《俄罗斯首次测试快速量子雷达》的报道称,首个采用量子无线电技术的试验雷达在俄罗斯进行了测试。专门从事雷达学和无线电技术研究的科研所与设计局合作,令新研发实现了首次应用。在完成探测并跟踪空中目标的任务时对试验雷达站进行了测试。量子技术在军事上有望带来革命性变化。

根据俄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联合企业的数据,确认了在雷达上应用量子无线电技术的可能性。尽管造好的样品“目前有诸多不足和应用上的限制”,计划在改进时消除这些缺陷。

报道称,下个阶段是研发量子芯片。量子芯片将可与无线电电子产品一较高下,后者使用以毫米和厘米为单位的不同无线电频段。对于在无线电干扰和电磁辐射的情况下工作而言,尤其需要量子技术。

在评价量子技术的意义时,著名军事专家阿列克谢·列昂科夫说,量子技术对军事雷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列昂科夫说:“实际上从电子过渡到量子——这是为借助高频电磁波传输、接收和转换信息打造新一代雷达。目标反射出来的信号实际上将瞬间被接收和处理,并立即根据雷达的全频谱转换成数字。届时目标将百分之百被识别。”

列昂科夫指出,而且这种雷达的体积将更小。他说:“我们以‘达里亚尔’远程雷达为例。如果把所有电子元件换成量子无线电组件——雷达站的体积将减小到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但目标探测范围不会缩小,而识别准确性和信号处理速度将数倍提高。这种雷达站的热辐射也将降低。”

“达里亚尔”雷达站属于弹道导弹预警系统。该系统的雷达站建在边境周围并负责跟踪有导弹威胁的主要方向。

这位专家表示,所有传统雷达站、电子战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综合系统接收的是目标反射的模拟信号。随后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以便数字计算机将“图像”发给操作员。为此需要模拟数字转换器。主要使用的是低频转换器。转换器接收并处理信号需要时间。

快速模拟数字转换器及其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并在现有的雷达站、电子战和无线电技术侦察综合系统上达到了由物理定律决定的极限。

报道称,若雷达站在一个低频范围工作,那么这些限制对雷达站的效率影响不大。但当需要在高低不同的频率下工作(相控阵天线)时,将出现困难。

列昂科夫表示,正因如此,首个试验雷达在俄问世具有重大军事意义。

资料图:俄罗斯“沃罗涅日”雷达。

【延伸阅读】相控雷达未安装!军迷拍国产航母新图

近日,有军迷在大连拍到了首艘国产航母001A的最新图片,其中显示舰岛上方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尚未安装,还有大批配套的电子设备仍在安装中,本图集就此为您展示。(感谢热心军迷Garuda66从前方发回的现场图片)

图为从舰艏角度拍摄的001A航母的滑跃甲板特写。

图为仍在舾装中的001A航母,可见舰岛上林立的脚手架,以及甲板上堆放的各种施工设备。

图中可见舰岛上为大型相控阵雷达预留的安装口(红框处),位于桅杆最顶端的“顶板”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则已安装完成。

图为新型大型相控阵雷达的预留口特写图,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内部结构。

本图近处可见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海红旗-10近防导弹发射器,以及后侧飞行甲板上部分升起的偏流板(可以挡住舰载机起飞时释放的尾焰,把尾焰引向两侧和上方防止灼伤甲板),全部升起时应有三块,图中只升起了两块,应该仍处在调试阶段。

据外媒报道,001A型航母配备有3座“海红旗-10”18联装近防导弹系统,与美海军“拉姆”系统定位类似。该系统可用于拦截1130型近防炮射程外的目标,并与前者互补。图为中国“海红旗-10”试射资料图。

图为辽宁舰试射右舷海红旗-10近防导弹。

红框中可见已部分安装完成的 “菲涅尔”光学助降系统,只安装了一侧的闪光灯和中央灯箱,还有一侧未安装。

位于舰艏滑跃甲板附近的疑似大型电缆组,接入到舰体内部可能是用于内部排线测试。

舰艏滑跃甲板特写,下方可见3个大型系缆孔。

夕阳下的001A国产航母,背景是巨大的大连船舶重工龙门吊。

图为从远距离拍摄的001A国产航母侧面特写。

据美国“全球防务”网站4月5日发表文章称,与现役的辽宁舰相比,即将下水的中国国产001A型航母优化了舰体载荷(机库加长15米),最多可搭载36架歼-15重型舰载战机,而辽宁舰仅能搭载24架,更多的舰载机意味着001A型将具备更强的火力投送能力。图为军迷制作的001A型(上)与辽宁舰(下)的细节对比图。(感谢“图谏”供图)

图为网友制作的001A型与辽宁舰编队航行设想图。

【延伸阅读】伪隐身?苏57存设计缺陷或被雷达发现

近日,俄空天军苏-57(旧称T-50)隐身战机因其部署到叙利亚进行实战测试一下成为了全球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武器装备,人们纷纷猜测该型机可能会与美军F-22擦枪走火,但苏-57是否真的能实现雷达隐身呢?实际该型机在设计上存在一些固有“缺陷”,本图集就此解读。图为苏-57双机编队飞行资料图。

据俄新社2月24日报道,俄军目前已在叙利亚部署了4架苏-57隐身战机。图为以色列ISI地理信息公司的卫星于2月23日拍摄的俄驻叙赫梅米姆空军基地卫星照片,可见2架苏-57隐身战机与苏-35S重型战机并排停放在停机坪上。

图为叙利亚当地居民在赫梅尼姆空军基地附近拍到的2架俄军苏-57隐身战机飞抵画面。

首先简析下苏-57的概况。苏-57是由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于21世纪初(2002年左右)研发的单座双发隐身多用途重型战机,脱胎于俄空天军的PAK FA(俄语“未来前线战斗机系统”缩写)项目,其首架原型机于2010年1月成功首飞,截至2017年9月已制造了11架原型机(其中4架目前已派往叙利亚)。本图列举了目前西方军事刊物对苏-57的技参性能推测,实际其性能参数仍处于保密阶段。

据目前的公开资料显示,苏-57全机长19.8米,翼展13.95米,机高4.74米,最大起飞重量35.4吨。 图为外国军事刊物绘制的T-50剖面结构图(推测)。

图为俄军方于2017年9月公开的最新一架苏-57(单机编号511,即第11架原型机)原型机照片。

按俄军的官方宣传,苏-57完全符合西方提出的四代机(另有称五代机)“4S”分类标准,即:隐身能力、超机动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及超空战态势感知能力(另有分类称超视距空战)。除先进的机载雷达设备外,苏-57还配备了最新的“喜马拉雅”电子对抗系统,以及OLS-50M红外搜索跟踪探头(可在雷达不开机的状态下锁定敌机)。此外,按俄军计划,量产型苏-57将于2020年换装代号“产品30”的新型涡扇发动机,届时将具备超巡能力。

但实际上苏-57存在有几大设计缺陷会导致其雷达隐身性能大打折扣,首先是该型机未采用四代机标志性的S形进气道(进气口与发动机不在同一轴线上,可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发动机叶片形成凹腔反射,提升隐身能力),从这张对比图可见,左小图F-22采用的S形进气道,而右小图的苏-57则仍采用常规进气道,涡扇发动机叶片清晰可见,雷达波照射时会形成强反射特征,后者是隐身机“大敌”。高速旋转的叶片形成有规律的回波,使敌方雷达很容易捕捉住,甚至可以通过对叶片转速的辨识识别战斗机的型号。对于隐身战斗机来说,进气道隐身是头等要务,没了进气道隐身,一切免谈。

苏-57的另一大设计劣势是其目前使用的AL-41F1发动机仍采用俄军战机传统的全向轴对称推力矢量喷口,尽管能提供较强的空战机动性能,但会令苏-57后半球的红外隐身性能大打折扣。

而美军F-22隐身战机采用的二元推力矢量喷口则在兼顾推力矢量性能的同时,保证了后半球的红外隐身性能,不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实际性能都要优于目前苏-57使用的AL-41F1发动机。

图为F-22采用的F119-PW-100推力矢量发动机地面测试资料图。

尽管俄军于2017年10月公开的其为苏-57研发的最新的代号“产品-30”的涡扇发动机照片上,显示其喷口采用了锯齿设计,隐身性能略有提升,但与二元推力矢量喷口相比仍存在差距。

再来谈苏-57的武器系统,除一门30毫米GSh-301固定航炮外,苏-57可搭载总计10吨的包括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制导炸弹在内的各种武器弹药,例如射程超过193千米的K-77M远程空空导弹,以及射程超过140千米的Kh-58UShKE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图为俄方制作的苏-57所能搭载的大部分武器弹药CG效果图。

尽管就公开资料来看,苏-57的载弹量与F-22几乎不相上下,但从外形上来看,苏-57的狭长形内置弹舱空间十分有限,可能只能搭载4枚空空或空地导弹(F-22则最多可搭载6枚AIM-120C空空导弹),而位于进气道两侧的武器舱是否存在,还是一个迷。而其大部分能搭载的武器仍要通过翼下外挂,无疑对苏-57的隐身性能又要大打折扣。本图为外国军迷绘制的苏-57弹舱想象图。

图为单机编号054的苏-57战机进行外挂武器飞行测试。

图为苏-57全外挂地面测试资料图。

图为美军F-22隐身战机展示内置弹舱资料图。

航电系统可算是苏-57作为四代战机的一大亮点,其中就包括由3部X波段雷达组成的Sh121多功能雷达系统,最大探测距离超过400千米,可同时攻击16个空中及地面目标,另有机翼上搭载的L波段相控阵雷达可用于探测敌军隐身战机。本图展示了苏-57的雷达及武器系统。

图为俄军公开的苏-57搭载的多种雷达系统,从左至右依次为N036L-1-01型L波段雷达(负责探测敌军X波段隐身战机及敌我识别),N036B-1-01型X波段侧视雷达(辅助探测),用于补充X波段前视雷达的盲区以及N036-1-01型X波段前视雷达(主要探测)。

综合来看,目前仍处测试阶段的俄军苏-57在整体作战性能上或要落后于美军F-22战机,尤其在隐身性能方面,最多只能勉强符合“准隐身战机”的标准。当然也不排除俄军在经过叙利亚实战测试后,对苏-57的设计进行大幅改进,对此人们将拭目以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