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视频APP上看到一条短视频,地铁座位上一对大学生模样的小情侣靠在一起,彼此亲密互动着,一看就在热恋中。

女生触碰几下男生,男生笑着紧紧挽住那只触碰他的手,然后女生偷看着男生,眼里全是甜蜜,男生目视别处,但余光从没有离开过女生。

没想到这样一个抓拍的日常竟获得了100多万的点赞,评论区也炸了锅。

其中一条评论更是获得了十多万赞,其实也不过是短短几个字,内容是:我看到了爱情本来的样子。

于是匹夫哥就在想,连我自己都被这个画面动容了,我们是有多久没有见过这“爱情本来的样子”了?

网络时代,一切交流一个手机就能搞定,本来接触异性的机会就不多,仅有的机会也都留给了那些心照不宣的“爱情买卖”。

意即男女双方在确定恋爱关系前先要进行一下等价交换,不是心与心的交换,而是物质或利益的交换。

而这种所谓新时代的婚恋观,竟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还堂而皇之上了电视,并取了一个很大气的名字《中国新相亲》。

其实看过的朋友都能体会,这节目似乎根本没有爱情什么事。

在形式上依然是一个女生或者男生被几个异性争抢的模式,而那几个异性整个过程都躲在一旁的另一个房间里,只通过一个屏幕了解台上的嘉宾。

而直面嘉宾的则是亲属或朋友,直系的父母占多数,也有七大姑八大姨,或者闺蜜哥们表哥表姐之类的。

而婚恋的两位主角,直到最后才会见面。这样一来,程序完全打乱了,见家长是首要环节,然后就是互报家底,总之短短20分钟,一切现实的问题都不会绕过,唯独就是绕过了爱情。

回顾早些年的相亲节目,不都是双方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吗?

当年引进自台湾的婚恋节目《非常男女》应该算是同类型的综艺鼻祖了,而作为山东人,匹夫哥犹记当年齐鲁台也有一部差不多模式的《今日有约》,当然,同期各省都有一模一样的婚恋节目。

那时候,男女嘉宾还是一对一沟通的,就像茶话会的形式,彼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谈论的也都是关于爱情本身。

中间隔了一些年月,《非诚勿扰》又成了另一种模式的婚恋鼻祖节目,以多对一,轮番轰炸,宁坐宝马车哭,不坐自行车笑这样的观念,开始形成。

当时匹夫哥并不认为这个观念有成为主流的潜质,后来才知自己大错特错,直到《中国式相亲》、《中国新相亲》、《新相亲时代》这些同款的所谓新时代相亲节目的出现,竟进一步让我有种置身于披着新时代外衣的旧社会的错觉。

原本应该最先见到的男女双方,竟要在各种硬性指标过筛之后,才能见面,彼此熟悉度甚至连在场观众都不如。

这是不是就像旧社会,直到掀起红盖头的那一刻,才知道是谁要陪你度过漫漫人生,对方美丑胖瘦全看你的命,就像赌博一样。

旧社会的包办婚姻就这样登堂入室,如此大摇大摆,就好像理所当然。

一切都赤裸裸地摆在了门面上,可是偏偏是本应让两个人走到一起的核心——爱情,被华丽丽地忽视了,也许20分钟只是开始,那接下来两个人真正的相处总算该跟爱情有关了吧?

匹夫哥是怎么想都不对劲。

爱情并不是随便两个人就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它的“真身”无关身份、地位、学历,更无关什么房子、车子,可这种节目却恰好反过来了,给一个连谱还没有的“爱情”提前掺杂了那么多水分,往后能行吗?

之所以爱情变得不再那么重要,是因为社会压力和利益真空造成的欲望早已把心灵挤压的不留余地。

况且,人们已经过惯了网络时代虚拟的人生,而网络到处都是诱惑,对最经不起诱惑的人类来说,当初多少海誓山盟,变成镜花水月也不过是分分钟的事。

逐渐的,所谓真爱,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屌丝可望而不可及,有钱人得到的也以赝品居多。

正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地铁小情侣的恋爱日常才如此吸睛,而视频的主角以后也会阅尽千帆,不知道到时候他们会不会也看着别人的视频发出“我看到了爱情本来的样子”这样的感叹,然后想起自己当年,百感交集?

但是,人没有爱情照样可以活,没有食物是绝对活不了的,所以婚姻才成了物质与利益的交易所。

社会永远都攥着一把最好的牌,人们想赢很难,但怎么输全在自己,而除了爱情,输了哪一样都对生活无益,那就只好牺牲它了。

所以爱情这个奢侈品,没用起来还真的是廉价……

物质的进步,是不是必然意味着精神的倒退呢?

反正,匹夫哥倒是挺怀念那个用一辆自行车就能换取美好姻缘的年代……

无爱的宝马车,有爱的自行车;自己喜欢的人,父母偏爱的人——你怎么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