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荏苒

“投资不过山海关”是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其中混杂着经济衰退导致的无奈、做生意的环境恶劣以及对投资回报的绝望。然而,现在的风向似乎开始发生变化。王健林、马化腾、刘强东在东北投资数亿元。这种现象还远未结束。在这群人之后,马云开始加入投资大本营,慢慢地开始涉水前进。网友纷纷猜测,难道“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风向真的要变了?

东北真的没有企业家吗?答案一定是有的,不仅有,他曾经还是中国首富。作为“中国首富”的常客,马云、王健林、马化腾、许家印等大亨会不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曝光率极高,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但作为中国首富之一的他,却一直很低调,很少公开露面,在外界看来十分神秘,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他就是刘忠田。与刘忠田本人相比,他创办的辽宁忠旺集团的知名度要高得多。

辽宁忠旺集团成立于1993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铁、船舶、汽车、航空、机械等领域,是中国铁道部指定供应商之一。2008年4月,忠旺集团成功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IPO。拥有忠旺集团74%股份的刘忠田,身价高达240亿元,超过了当年《福布斯》中国第一富豪刘永好,成为中国首富。

刘忠田出生在中国东北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生活贫困。1978年,年仅14岁的刘忠田听说木材生意前景很好,就带着200元只身来到长白山做木材生意。颇有经商头脑的刘忠田,他的木材生意很快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由于木材市场火热,许多投资者都被吸引加入并想要分一杯羹。随着木材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刘忠田的生意开始收缩。

看到木材生意的衰落,刘忠田又在化工行业找到了另一个商机,开始生产防火涂料,并专门供应给当地的钢厂。后来,钢铁厂逐渐衰落,而水泥工业逐渐繁荣。刘忠田再次看到商机,开始转向编织袋业务,为当地水泥厂供货。

极具商业眼光的刘中天,生意从来没有中断过而且效益很好。在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后,1993年1月18日,刘忠田创办了辽宁忠旺集团,专门从事建筑用铝材料的生产。当时,刘忠田还不到30岁。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开始复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也开始逐渐崛起。建筑用铝材市场需求逐年增长。凭借高端的建筑铝材,辽宁忠旺开始在行业中崭露头角,小有名气。2000年以后,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忠旺集团的业务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当时国内同行中排名第三。2001年,忠旺集团扩大规模,年生产能力30多万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然而,面对公司的快速发展,刘忠田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当时刘忠田认为,建筑铝型材行业就像当年的木材行业一样,门槛不高,市场前景广阔。在未来,许多投资者会加入,会导致激烈的竞争。这种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强烈的危机感,使刘忠田始终在寻求忠旺集团的转型。为此,刘忠田多次出国,参观了国外著名的钢铁厂、汽车厂等工厂,亲眼目睹了国外的高端生产技术。刘忠田深刻认识到国内铝型材生产技术的落后,同时也发现了另一个商机,那就是工业铝型材市场。

当时,国外开始用工业铝型材代替钢材来生产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铝型材的使用不仅使这些车辆更轻,而且在性能上比钢更好。刘忠田立即意识到铝型材将成为中国未来主要的工业材料。

最后,在2002年,当忠旺集团建筑铝型材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时,刘忠田决定退出市场,投资工业铝型材。然而,房地产市场仍然火热,公司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对于刘忠田当时的决定,很多公司高层都难以理解。然而,忠旺集团转型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当时,由于工业铝型材在亚洲市场缺乏竞争,忠旺集团再次迅速发展,销售业绩有了惊人的增长。2009年,忠旺集团铝型材销量跃居亚洲第一。

回顾那些建筑铝型材企业,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遇冷,他们都陷入了亏损的状态,这时,才想到了转型工业铝型材的想法。但此时,忠旺集团已在业内站稳了脚跟,成为后来者望其项背的对象。

如今,刘忠田仍是中国东北的"小骄傲"。2018年,刘忠田还以33亿美元的财富荣登《福布斯》亿万富豪榜。中国矿业共有28人上榜,刘忠田排名第十,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首富。低调的他,仍在埋头经商,寻求忠旺集团的第三次转型。随着忠旺集团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将认识这位传奇的企业家。

本文由不凡智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