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而阳气,就是人体的“太阳”。

中医理论中历来重视阳气的养护,《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说人体阳气失其运行,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

易患6种小病痛

也许说阳虚寒湿症你没感觉,要说下面这几种小病小症,你一定深有感受,这些都是阳气不足、体内寒湿重的表现!

手脚冰凉捂不热,怕寒怕冷又怕风,胃寒胃痛腹泻,过敏性鼻炎,频繁的感冒咳嗽,夜尿多睡眠差……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

天一冷,手脚就像冰块一样,睡一晚都捂不热,只有泡脚后马上睡觉才能暖和起来。

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

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不过有一种冷,跟阳虚的冷要区别开来,就是四肢末端冰凉,手到了胳膊那里就不凉了,脚到脚踝以上就不凉了。

这种情况,根本原因不是虚了,是堵了。

往往是肝气不舒畅,导致气血壅滞,阳气闭塞于内,不能通达四肢,需要行气活血,而不是补益阳气。

2、怕寒怕冷又怕风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者化生的热量也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

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穿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低温偏低。

头怕风吹、后背怕凉,但生病很少发高烧,往往是低热,到37度多就很难受了,吃退烧药也不好退。气虚也会怕冷怕风,不同的是气虚一般会出现稍微活动就气喘、出汗,这种情况补脾胃、补气,效果更好。

3、频繁的感冒咳嗽

《黄帝内经》中有句话说:“邪风之至,急如风雨”,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的时候,急如风雨,让人防不胜防。

阳气足得人就算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的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

因为疾病症状是阳气与外邪斗争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自然就好得慢。

4、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西医又叫变应性鼻炎。每天早晨起来,接连不断的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在接触过敏原后随时打喷嚏。

更尴尬的是,不感冒也有大量清水样鼻涕,有时还可不自觉从鼻孔滴下。

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就是正气不足、寒邪入侵于表、郁滞于鼻窍,主要跟肺、脾、肾的虚损有关,诱因多是夏季空调使用过度。

5、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都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

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的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所以平时不要贪凉的,过多的吃吃冰的饮料冰激凌、啤酒凉茶、寒凉的食物,会伤了脾胃之阳;也不要过用抗生素,这也会损伤阳气。

6、夜尿多、睡眠不好

有的人没老,但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之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要起来好几次,第二天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白天没精神。

这是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也是清长。

“补阳”先要“护阳”

阳气就如同我们身上“矿产”,“适度开采”才能长盛不衰。因此,补益阳气不仅要做到“开源”更要重视“节流”。

如果不改变生活方式,一边补一边耗,没什么效果,因为补的没有耗得快啊。

不做以下损伤阳气、耗散阳气的事,才是最有效的补!

1.熬夜,总是超过23点也不睡觉

2.冷饮和凉茶是日常饮品,喜欢吃生冷寒凉

3.离空调近一点,才够凉快;空调温度调得很低

4.习惯光脚穿鞋,气温不高就穿凉鞋;天冷露着膝盖穿短裙;夏季空调下穿衣单薄。

5.过度节食,营养不良。

5.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阴暗湿冷的环境。

6.长期、大量用抗生素、激素类、利尿剂、清热解毒中药等。

7.长期大量运动,或喜欢桑拿 ,出汗过度。

8.汗出当风,大汗淋漓之后,喜欢吹风,甚至洗凉水澡

寒邪侵犯人体,都是从表到里的,由浅至深的,所以当有外寒时要及时驱除。

驱寒有三个特别简单的办法,谁都能办到:晒太阳+泡脚+生姜红糖水。

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 大人小儿都要常晒太阳。寒气重的人会边晒边打喷嚏,还有人晒太阳就流清鼻涕,这都是在排寒。

泡脚自不必说,很多人都有泡脚的习惯。

还有就是“生姜+红糖”这个暖身的绝配。每天早上喝一杯姜糖水,驱寒又助阳气升发,坚持喝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身体没那么怕冷、面色也没那么苍白,变的红润起来。

【健康科普】冬季养生保健小常识

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在冬季,人们习惯把房子的门窗关得紧紧的,这样会造成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若再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的不良气体等,将使室内空气受到严重污染。人在这样环境中会出现头昏、疲劳、恶心、食欲不振等现象。另外,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好发季节,因此一定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二、调节饮食:

冬季膳食的营养特点应该是:摄取充足的、与其曝寒和活动程度相适应的热能。

营养素的比例,以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别占15~23%、25~35%、60~70%为宜。矿物质的摄取量也应较平时需要略高一些。维生素的部分,应特别注意增加维生素C的需要量。摄取足够的动物性食品和大豆,以满足优质蛋白质的需求,适当增加油脂,其中植物油最好达到一半以上,此外,蔬菜、水果和奶类得摄取量也需充足。

三、敛阴护阳:

冬季,由于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

首先要尽量早睡晚起。冬季早睡晚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使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首先要注意的。

其次,要十分注意背部的保暖。背部是阳中之阳,风寒等邪气极易透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背部保暖,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接着要避寒就暖。冬天气候较冷,人们要注意尽量待在温暖的室内,减少外出次数。如需外出,记得穿上足够保暖的衣服和鞋袜。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注意减少洗澡次数,及洗澡过程的保暖动作。幼儿、老年人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特别注意!

四、适度进补:

在民众的观念里,寒冷的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中医对人体的调节滋补十分讲究,根据天人相应,时脏对应的理论,冬季属肾,肾主脏精而为生命之元,故冬月为四季进补的最佳季节。意思是天气与人体方面四季时令对应五脏,冬季宜调理肾脏,肾是生命之元,因此冬季进补重要的是滋补肾脏,肾强壮人体亦强壮。

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在冬季膳食应多吃温性、热性食物,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冬季“食补”,应选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可选食:糙米、玉米、小麦、黑豆、豌豆等;生姜、韭菜、大蒜、萝卜、花椰菜、木耳等;羊肉、牛肉、鸡肉、猪腰子及鳝鱼、鲤鱼、鲢鱼、带鱼、虾等;核桃、桂圆、栗子、芝麻等。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可常吃炖母鸡、瘦肉、蹄筋,常喝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现代医学认为,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基础。

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冬令进补最好能够向医师咨询,以免误用不适当的药材,反而造成身体的不适。例如:肠胃有问题的人,一定要小心选择适当的药膳,否则过于滋腻辛辣的补药,容易造成肠胃的损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