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河天坑

  汉中天坑群独特之处在于将中国天坑的位置记录,向北方推了不少,摄影师孙佳骐希望能从图片上表达这个特征。一般而言越往北天气越冷,而“冷”的最直观视觉表现就是冰雪,为了能够赶在冬天拍摄冬天雪景,探险队六名成员于 2017年大年初一凌晨 6 点,在孙佳骐家门口集合,一口气驾车从北京赶到了陕南的地洞河天坑,在坑底等了两天,老天开眼,终于下雪了。雪从早上7 点开始下,坑底渐渐被覆盖成白茫茫一片。拍完不到 2 个小时,雪就完全化掉,恢复到绿色的景象。

  地洞河天坑之名来自当地老乡的叫法,从地洞穿过、从地洞里流出来的河嘛,很形象,没有必要再起名。当地在坑边正在建设一个观景台,观景台其实就在天生桥上的公路边。

  这个天生桥上,不仅有两条水泥路交汇,还有好几户人家的房屋。天生桥下一条河穿过进入坑底。另一边也是一条河,沿着河边的小路,可以走到坑底,加上另一侧落水洞的水汇入,坑底有三股流水汇合。天坑坑口形态呈脚掌状,最大口径 433 米、最大坑深 340 米。从洞底向上望去,整个天坑分为三层,植被由最底层草本植物逐步过渡到灌木、再到杂木树林,层层分明,甚为奇观。更为惊叹的是,坑底清泉石流,三层阶地皆有瀑布,飞流直下。最高一处,从坑口直落而下高达二百多米,似银链垂挂洞壁,若银河直落九天。这让世界著名专家让·波塔西叹为观止,说地洞河天坑是全世界最美的天坑。据张远海回忆,当时刚从黑乎乎的洞中出来,那样的美景确实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

  下到坑底,植被茂密,似乎有着自己独特的局部小气候。一个巨大高度超过 20 米、宽度超过 40 米的洞口,可以进入地下河系统,里面非常复杂,他们只走了其中的一条,行程约 6 公里,出口是个村落,叫做落水洞村。

  孙佳骐说 :整条地下河宽阔而高耸,总给我们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一直行走于一个巨大绵延的洞穴大厅。一条沉积带伴随着整条地下河延伸,直至出口,他们挑选了其中最独特的一段,拍了很多照片。洞中走到距离落水洞村两公里的位置时,洞顶迅速升高,原本平整的河床变成一座小山,目测至少 200 米高,不断爬升,洞腔再次缩小,走过一个当地村民为防止人畜误入而设立的竹栅栏, 最终到达地面河道。

  第四天,他们从落水洞村重回地洞河天坑,走另外一条支洞,穿过一些炼硝人打通的洞道,最终进入一个保存完整的布满钟乳石的支洞。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如此宏大的天坑和地下河系统中,突然出现一处这样的小景,也是着实震撼。

  孙佳骐说,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这里能够被称为最美天坑,通常能想象的地下环境,这里都有,或壮美或秀丽,简直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地下景观巡礼。

  

  龙头山

  大石围天坑

  飞猫探险队的李晋对大石围天坑的热爱溢于言表,“这是一个颜值最高的天坑”。不仅如此,在天坑概念的形成中,乐业天坑群也具有特殊的位置,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坑之父”朱学稳说 :在塌陷成因的岩溶天坑方面,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实例,具有“塌陷天坑博物馆”的科学内涵和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1998 年以前,全世界发现的天坑数量不到 100个,而当时乐业天坑群的数量就有 26 个,包括坑底原始森林面积世界第一的大石围天坑。那么,为什么乐业这个地方会发育如此众多的天坑呢?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张远海教授分析:这就要从 4 亿年前的右江裂谷盆地说起,由于板块内拉张裂陷,区内形成孤立台地与台间盆地相间的构造格局。乐业正好位于孤立台地上,然后台地上沉积了石灰岩,台地周围的盆地里面则沉积了泥岩。随着海水不断变深,5000 米深的海水将台地淹没了,整个右江盆地都被沉积的泥岩覆盖。

  2.1 亿年的三叠纪末期,印支地壳运动使得乐业地区抬升为陆地,大海消失,沧海变为桑田。亿万年的风化剥蚀,石灰岩露出地表,周围为泥岩所围绕。来自泥岩区域的水流入石灰岩中,顺着裂隙进入地下,然后形成了一条非常大的地下河,水流借助地球的力量,用喀斯特的方式,顺着 S 型的构造裂隙,通过渗漏溶蚀,将大小通道贯通,在裂隙交汇处,形成溶洞和地下河通道,溶洞沿着断层裂隙不断扩大形成大厅,洞顶与地表薄弱处连通出现天窗,大厅洞壁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岩石开始断裂、崩塌,洞顶的岩石失去支撑不断解体崩离,地下河水像清道夫一样同时将崩塌的石块溶蚀搬运,大厅越来越大,直到洞顶完全崩塌,形成了天坑。

  张远海对我说,现在,乐业的天坑还在不断被发现,目前数量已经超过 30 个。李晋首先带我们去了同乐镇加当槽的一处天坑,当地人称作“天坑坨”,因为底部全是大树,看起来不很深,实测约百米左右,也在路边,我大致测了下直径约 153 米。又到梅家附近去看“大龙天坑”,这个天坑颜值也颇高,站在公路边的天坑一侧,对面岩壁上有两个巨大的洞,右侧的巨洞里面,竟然还有墓碑一样的东西。

  

  乐业的大石围及周边

  广西的天坑群

  广西是世界上潮湿热带亚热带岩溶发育最完美的地区,岩溶类型多种多样,著名的“桂林山水”实际上就是最典型的岩溶峰林地貌景观。

  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是碳酸盐岩,广西境内碳酸盐岩分布面广、厚度大、质地纯、组合类型复杂多样和气候湿热等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为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广西南近海洋,北连大陆,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东亚季风区,年降水量为 1100 ~2700 毫米。1976 年全国唯一的一个专门研究岩溶的研究所——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桂林建立,这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专门进行岩溶研究的研究所,研究所院内耸立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塑像。

  目前,在广西所发现的天坑和天坑群,分布广泛,从桂北的全州县,到广西南部的崇左县,从西部的那坡、靖西、乐业和凤山,到甲天下的桂林都有,桂林的七星公园就有天坑。

  桂林市区有天坑?我有些惊诧。这个天坑位于普陀山山顶,看起来不大,我们到达的位置,是在最低边的一个山口,朝向对面测量直径 100多米。

  普陀山山顶的天坑,是这里最高的洞穴遗存。那时候,山更广,水更大,形成的溶洞比如今七星岩的上层洞要大许多,因此才会进一步形成直径百米的天坑。千余年来,无人知晓它的存在。大概五年前,才有人告知我,但直到五年后,我才一睹它的芳容。

  岁月是大自然的刻刀。从襁褓中的天坑——溶洞大厅,如红玫瑰大厅、马可波罗大厅、马王洞大厅、穿龙岩大厅、干团大厅……到刚刚与地表相连的冒气洞,再到浑圆天坑、椭圆天坑、多边形天坑,以及复合天坑,甚至天坑退化之后不同阶段的天坑,从 1% 退化,到 80% 退化,从失去一面陡壁,到仅存一面陡壁,直到退化为标准的漏斗,应有尽有。也许不到百万年,天坑若流星一般在地球历史上荡然无存。

  1970 年代,南方岩溶洼地曾经作为寻找地下水的依据。那时的理论认为,洼地是地下水的汇水区,应该与地下河道有某种联系,因此通过分析洼地的走向,也许能够找到地下河的踪迹,从而为寻找地下河水提供科学依据。

  但事后证明是错误的。洼地和地下河没有必然联系,倒是天坑与地下河必不可分。其实天坑是地下河发育洞穴,从非常成熟的地下形态再到地表的体现。这才是天坑理论的生产意义——寻找地下河和地下水。

  现实来讲,广西特殊的岩溶水文环境,形成特有的水土分离格局,干旱片区中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位于岩溶区。地表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地表干旱一片,地下水流滚滚”,构成严重的水土分离格局。对于天坑的深入研究,可能会是寻找地下水一条新思路。

  

  巴马交乐天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