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旗下“金融时报”称,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条件成熟。以下为问答原文:当前,部分银行的表外理财业务增长很快。近日,本报记者就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

记者:央行此前曾透露正在研究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广义信贷指标,目前进展如何?

答:前期人民银行就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开展了模拟测算,金融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此已有了逐步熟悉、调整和适应的过程,相关工作进展总体顺利,目前看实施条件已经具备。

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人民银行将于2017年一季度评估时开始正式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以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表外业务风险的管理。具体为:表外理财资产扣除现金和存款等之后纳入广义信贷范围,纳入后广义信贷指标仍主要以余额同比增速考核。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底若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冲时点,会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广义信贷余额和同比增速,直接对明年前三季度MPA评估结果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有银行因为MPA而冲时点,可能是由于对上述同比考核的机制理解还不够准确。避免冲时点行为,保持广义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才符合宏观审慎评估的要求。

记者:央行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范围有何考虑?

答:MPA实施近一年来成效较好,广义信贷增长较为平稳有序,资本约束资产扩张理念进一步贯彻体现,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稳健。同时,人民银行也一直在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实施情况对MPA进行完善。我们注意到,当前未纳入MPA的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部分银行的业务还潜藏着一些风险。一是表外理财底层资产的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资产,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作用,如果增长过快会积累宏观风险,不利于“去杠杆”要求的体现与落实。二是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化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更为审慎经营,需要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以下为孙海波评论内容:

回顾宏观审慎中“广义信贷”出发点就是随着商业银行大幅度扩张表内投资类业务,收缩传统信贷类资产业务,央行不再信任传统信贷类资产业务的合意贷款规模控制这项指标,因此用广义信贷的增长幅度挂钩资本充足率来对银行进行考核。这个与时俱进举措符合当前银行创新转型的业务发展特征,也是和央行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一脉相承,因为所谓银行投资类业务,多数就是通过资管计划发放委托贷款或信托贷款或自营资金投资票据资管,这三类投资类业务表现形式上来讲就是银行贷款之外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范畴。

如果将表外理财所有规模(根据中债登今年三季度的统计规模26万亿总的银行理财余额,大约20万亿属于表外银行理财)都纳入广义信贷的计算,仅仅扣除其中同业存款部分,对当前的银行MPA达标构成非常大的冲击,但是笔者一直疑惑其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央行的MPA中广义信贷统计指标体系其实故意设计得比较粗糙,原因在于防止过于精细化的计算公式和会计科目被银行绕开,但表外理财根据投资标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性,笔者认为不适宜完全不加区别地纳入广义信贷计算框架。从目前银行理财2016年上半年的增速16%,虽然已经大幅度下降,但由于分布不均匀及理财起步较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对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影响较大。

央行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哪些银行影响偏大?

仍然沿用社会融资和货币创造这个思路来考察央行的MPA广义信贷体系。如果符合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框架,或者符合货币创造的循环流程或影子银行特征,那么纳入央行主导的广义信贷体系则无可厚非;反之则有过渡干预之嫌。表外理财中如果是非标类融资,因为多数属于社融一部分纳入MPA也是应有之意,而且非标融资的确和表内信贷业务或投资业务存在替代性,同时也具备影子银行特征。但如果是投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ABS、其他资管计划优先级等类型的表外理财,笔者认为并没有影响央行社融规模,也更不会对货币创造有影响,更没有影子银行的之嫌。

央行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哪些银行影响偏大?

下面笔者在稍微回顾一下MPA的体系:

一、有关央行MPA新政反反复复

10中旬开始,部分银行受到当地央行中心支行通知,要求将表外理财纳入到MPA考核中的广义信贷指标中,但暂时只作为一项参考指标进行测算。该消息直到10月25日媒体大量报道,引起市场短期激烈反应;为何MPA考核的变化会对债券市场有如此大冲击?核心要素有两个:债市杠杆、债券委外。

1、广义信贷这个概念在整个MPA考核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此前笔者大致做过测算,MPA考核7大体系指标中,最容易让银行落入C档的就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最主要的变量就是“逆周期资本”,逆周期资本要求和“广义信贷”增幅呈线性关系。所以广义信贷同比增幅是决定了大多数银行在季度MPA考核中是否达标的核心要素。

央行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哪些银行影响偏大?

央行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哪些银行影响偏大?

2、对于不达标的银行而言,如果想要进行表内业务腾挪绕道几乎不可能,因为绝大部分表内业务都被纳入到“广义信贷”范畴。

唯一较为可行的方式就是由表内向表外进行转移。 显然央行也关注到这个特点,因此根据此特点部分地方中心支行在考核MPA指标的时候考虑将表外银行理财纳入考核范围也是情理之中。

3、从目前的部分地区央行中心支行的填报说明表述来看,2016年仍然处于数据收集和模拟考核阶段,2017年将表外理财真正纳入到MPA考核体系,但笔者央行应该做一些更加精准化的调整。仅从目前公式看:

表外理财需要新加入的部分公式为:表外理财资产负债表(人民币)中资产余额-现金余额-存款余额。

“扩大化的广义信贷指标进行模拟测算,模拟测试结果将作为三季度评估的重要参考,并有可能影响评估结果”。

因此季末含表外理财广义信贷余额=季末广义信贷余额+表外理财总资产-表外理财现金余额-表外理财存款余额。

表外理财现金余额和表外理财存款余额之所以要扣除,主要考虑到如果表外理财资金没有配置出去,或者配置出去了,但是只是存放其他银行形成SPV存款,则不符合“广义信贷”的定义,广义信贷不包括拆放同业、存放同业、存放央行这几项科目。

4、央行的意图和潜在影响

此举很显然是为防止部分地区金融机构将原先表内业务转移至表外处理。对于部分业务扩张非常激进的中小银行而言,为了规避MPA对广义信贷的考核,可能将部分容易腾挪的资产转移至表外。其中债券委外是属于规避MPA考核最典型的一个处理方式。

大致逻辑如下:

如果是自营委外,那么如果委外端加杠杆,那么意味着杠杆部分不用计入银行MPA广义信贷。比如银行拿出10个亿资金做委外,券商在此基础上经过多轮质押后融入20亿,总的债券资产配置为30亿。但从银行角度占用的“广义信贷”额度只有10亿的“其他投资”,如果银行自营直接加杠杆投资,占用30亿的债券投资科目的广义信贷规模。

第二种方式更彻底一点腾挪就是将表内投资改为表外理财,但实际上仍然通过管理费收入和其他收入方式将表外理财的收益拿回来。以投行思维运作基础资产,不但可以解除银行目前资本充足率问题,也可以顺带着解决银行的广义信贷过高的问题。

央行显然注意到了2016年部分银行表外理财和委外加剧扩张,央行模拟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但这并不是要打压委外业务,而是为了防范部分银行为了MPA考核可以将表内资产腾挪到表外,逃避MPA。因此只是将表外理财和表内理财一视同仁作为广义信贷一部分。因此后续具体落实过程中肯定会带有部分认为判断的内容,即首先要判断这家银行表外理财扩张是否异常,是否存在风险隔离不到位(显然这需要银监会的现场检查监管支持,否则很难落实)。笔者再次强调央行的出发点并不是对银行业务约束。

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和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差异非常大,央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相对简单,基于广义信贷线性关系,正是因为简单,不容易被银行操纵或者规避;但过于简单的计算公式也和银行自身业务的风险敏感性脱钩,即央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并不考虑银行从事各类资产业务承担的风险,一律只看其规模的增长速度,导致该指标:(1)风险不敏感,(2)波动非常大。基于存量资产进行风险加权的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考核相对比较稳定,波动幅度较低;但基于增量资产规模的央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逐年波动非常大,可能从5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降到第二年的10%。

就目前看央行MPA扩张的边界仍然不够清晰,市场对央行和后续态度高度关注,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意。

二、表外理财急需更严监管,但MPA宏观总量控制显然不足

尽管近期因监管政策及预期中的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叠加,债券市场快速去杠杆和利率跳升,以及机构大量赎回此前的债券基金和资管份额,可能会引发部分产品层面的风险。市场上已出现了债券交易违约等风险事件,如沸沸扬扬的国海证券前员工私刻公章案件(具体定性仍在调查)。但笔者认为总体上所谓债券杠杆仍然只局限于场内,包括交易所大约1.5万亿的回购余额和银行间大约3.4万亿的回购余额;尤其交易所以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为主,目前其杠杆水平和托管总量比大约33%,显著高于银行间市场;这决定了大量赎回的影响将仅局限于银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收缩,即近期可能发生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这些机构发行的产品层面,但暂不会冲击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

不同于债券市场的回购杠杆,以银行理财为主的流动性错配更类似一个黑匣子,银行理财的流动性是一个最大的潜在风险。这主要源于理财规模的快速增长,理财资产端收益率降速一直快于银行理财债端收益率,倒逼银行理财通过期限错配和信用风险暴露索取额外的收益来源。

三、银行理财流动性监管的真空

期限错配大致体现在理财产品发行募集期限和理财资产端的期限存在普遍的差异,而且最大的问题在于监管机构并不能从宏观上把握银行理财期限错配的数据和动态衡量指标。从目前的监管体系来看,银监会和央行对银行理财的流动性管理要求比较模糊,没有精确的量化管理指标。如:

1、《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09]113号文规定:十六、单一的、有明确到期日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期限应与该信贷资产的剩余期限一致。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通过资产组合管理的方式投资于多项信贷资产,理财产品的期限与信贷资产的剩余期限存在不一致时,应将不少于30%的理财资金投资于高流动性、本金安全程度高的贷款、债券等产品。

该规定的局限性非常强,仅针对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因为当时还没有非标的概念,所以没有覆盖除信贷类资产以外的非标银行理财)。可能部分银监局在执行口径上已经将30%流动性比例要求延生到整个非标类理财产品类别上;即便如此,银监会对理财募集端和其他70%流动性差资产之间如何匹配和滚动的问题没有做任何限制,尤其是没有提及开放式资产池类银行理财(很多时候就是传统资金池的变种),这导致这类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管理没有任何约束。

2、2014年的35号文《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只是非常粗略的要求银行“充分评估理财资产组合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应急预案”,并没有任何详细的流动性管理要求。

综上,笔者认为,银行的表外理财,部分直销银行的互联网资产管理平台的流动性管理还处于空白。相比较而言,银行表内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则总体比较完善的监管,

从侧面找几项指标来看:

(1)过去两年增速最快的开放式银行理财,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根据中债登的银行理财统计数据,截止2016年6月底,开放式银行理财的余额11.26万亿,占整个银行理财市场余额43%;开放式银行理财净值型只有1.59万亿,绝大多数仍然属于非净值型。相对而言,非净值型产品的期限错配风险更高,即便属于净值型的产品,并不意味着这些产品有足够的流动性,因为有很多产品的底层资产未在交易所上市,只不过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法计量其价值,该类产品的潜在流动性风险无法解除。

即便是封闭式理财产品,但如果嵌套其他资管计划,进行滚动发售,内部转接,多数也属于严重期限错配的情形。

表外银行理财的募集端期限:2016年上半年封闭式理财发行平均期限只有4个月,56%的新募集资金在3个月以内;3-6个月占比24.5%。

央行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对哪些银行影响偏大?

(2)表外银行理财的流动性风险,最终一定会向表内传递,通过入表来化解风险;但当前的银行理财规模和2013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银行表内能否承接仍然是迷。

银行表内的主要流动性风险,笔者认为仍然主要在同业业务领域,即特定目的载体投资的底层资产的流动性状况很难用传统的流动性指标准确监测和捕捉。此外保本理财和同业存单绕开了2014年127号文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指标,目前规模也快速增长,也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截止2016年6月底保本理财规模4万亿。

四、表外理财类资金池的监管——犹抱琵琶半遮面

银行表外理财尤其是非标理财(非标理财很难做到完全的期限匹配,或多或少存在一定流动性问题)和开放式滚动发售的类资金池产品(正式称呼为“开放式资产池产品”)对资金池监管态度非常明确:

一定是不允许,所以才有8号文严格建立三张报表,要求一一对应;2014年35号文进一步要求银行理财和自营严格风险隔离,禁止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交易,加大对信托非标资金池的清理力度。至于现实如何,笔者只能说有一定进步,进步在于滚动发售的开放式资产池总体合规性监管要好很多。但这类资产池流动性风险以及潜在自营资金的流动性支持仍然存在,现实中,很多监管当局也认可开放式银行理财不同系列滚动发售对接同一笔底层资产(证监会体系这典型属于“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这里的流动性风险和2013年之前的非标资金池比没有实质性差异。

此外部分封闭式产品通过券商基金资管也可以实现类似资金池的运作,避开银监会对资金池相对宽松的定义,实现多笔银行理财对应同一个资产管理计划,该资产管理计划持有部分长期限资产。

相比而言,证监会对资金池的定义和把握比银监会更加严格很多。比如证监会规定禁止“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的情况;开放式申购赎回产品也需要合理估值,禁止脱离实际资产价值的分离定价;这基本上就是严禁了开放式产品投资非标。证监会最近几个月对证券期货类资产管理计划资金池也进行了严格规范,尤其是在限制基金子公司非标业务和资金池运作方面,其中银行系的孙公司(即银行系基金管理公司的子公司)被列入重点监管范,畴防范资金池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除银行理财之外,还有就是借助直销银行/或互联网资产管理进行非标资产配置,完全表外化,甚至连理财都不是,在压力情境下同样面临着流动性风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