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转载自公众号《我们爱历史》

  字数:2108,阅读时间:约5分钟

  

  在经过了一连串作死表现后,灰头土脸的D&G,终于发布了一则道歉视频。

  虽然这一次道歉,他们用了诸如“认真的反省”“发自内心请求你们原谅”之类的字眼,还吭哧着来了句中文。但其中的一句话,依然暴露了其自我感觉良好的厚脸皮:“我们必竭尽全力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请问,您好意思说“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您究竟理解过中国文化吗?

  即使抛开这次拙劣的“筷子视频”,以及其创始人曾经无比嚣张的喷脏表演。只看之前几年,这个“国际品牌”推出的,部分号称“优雅中国风”的产品,就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究竟理解到了啥程度,上图感受一下。

  这就是所谓“国际品牌”的设计水平?这就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且不论国人会作何感想,如果叫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国热”时代的欧洲人看到,恐怕更要吐出一口老血:你懂不懂什么叫优雅中国风!给你瞧瞧我们这时代的作品!

  一:华托服

  自从新航路开辟,中国丝绸就火热畅销欧洲,发展到17世纪时,中式服装也火遍西欧王室。1667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典礼上穿着中式服装出场,瞬间惊艳了一片。从此以后,在重大典礼上穿着中式服装,就成了欧洲政要精英贵族们的高品质追求。欧洲的服装设计师们,也紧跟着脑筋转动,拼命在欧洲服装里加中国元素,明清服装里的花鸟丝绸图案,也在欧洲服装里大量出现。但要论最浓缩中式服装优雅风采的,当属华托服。

  华托服,是18世纪“中国热”时代,一款风靡欧洲贵族圈的新兴女装。因为其经常出现在法国美术巨匠华托(Jean—A ntoine Watteau)的绘画作品里,因而得名“华托服”。它以名贵的中国丝绸和织锦制成,上身开出大领口,裙摆长垂拖地,背部更是拖地斗篷设计。行走时飘动的感觉扑面而来,举手投足,满满东方女性的优雅。当时更有“飞动的长袍”美誉,后来又演变成更中国风格的法国长袍。

  如此满身中国特色的高贵礼服,几十年里极受欧洲名媛贵妇们的喜爱,诸如蓬帕杜夫人等欧洲女性名流们,都是这款服装的铁粉。穿上招摇一番,就仿佛置身东方国家的宫廷里。

  只看这几个“华托服”的代表款式,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术大师华托会怦然心动,将这“飞动的长袍”一次次绘入自己作品里。不过,如果华托先生“穿越”到D&G的秀场,画一画D&G家的“中国风”,他的心理阴影面积,估计可以想见。

  二:扬帆马车

  明朝末年时,欧洲人造访中国东南沿海时,经常被东南沿海乡民家的加帆轮车惊到。这种支着风帆的小车,可以在中国农民的操纵下,拉着沉重的货物快速前行。这早在中国沿海农村司空见惯的场面,叫多少欧洲旅行家连呼不可思议。以至于叫西班牙学者门多萨感慨说:“他们(中国农民)真是伟大的发明家”。

  自此之后,这种精巧的中国古代小车,竟一度成了中国形象的“代言人”。十七世纪欧洲人各种介绍中国的书籍里,常见配上“中国小帆车”的插图。英国长诗《失乐园》里,更留下了关于这款小车的咏叹:中国人用风帆驾驶着藤制的轻车。

  于是,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也对这款小风帆车发生了兴趣,各种脑洞大开的改装接踵而来。甚至演变成了“中国热”时代,欧洲一个风靡青年贵族圈的时尚:玩风帆马车。首先是荷兰王子与荷兰科学家史蒂文斯,一起驾驶着以“中国风帆车”为原理改装的“风帆马车”,在海边撒欢奔跑,时速一口气突破了40英里。强大的“中国速度”,从此红遍了西欧,各国的“风帆车俱乐部”雨后春笋般成立,各种“风帆马车”纷纷诞生,堪称当时红遍欧洲的“超级跑车”。

  也就是在这火热时尚里,欧洲的手工业技术,乃至动力机械技术,也随之悄然发展。轻巧的“中国风帆车”,就这样助推着欧洲的高速发展。

  融入中国元素可以,但D&G的“天才”们,能不能有前辈们改装风帆车的精神,至少有点技术含量。

  三:慕尼黑水仙宫

  比起丝绸瓷器在欧洲的热销来,“中国热”时代同样火遍欧洲的,更有中国的园林建筑。

  早在中国明朝万历年间时,西班牙学者门多萨等人,就像欧洲介绍了中国强大的建筑能力:比如福建四通八达的驿道,那如“凯旋门”一样的石牌坊,还有伟岸的大桥,叫西方人叹为观止的房屋桥梁建筑。以门多萨的话说:“在中国,到处都有了不起的建筑家,他们可以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建筑来”。

  而最叫当时欧洲王室神往的,就是中国的园林建筑。在中国的园林建筑思想传入欧洲后,欧洲的宫廷园林,也燃起火热的学习热潮。以德国学者玛丽安娜的哀叹说,对中国园林建筑风格的崇拜,就似乎是一个狂热大潮,是“充满了梦想的世界,是受到中国两个字诱惑的”——对中国建筑的追求背后,是虔诚的“中国梦”。

  而最见证这“充满了梦想的世界”的,就是慕尼黑的水仙宫。这座巴伐利亚公国的王宫,充满了中国园林的亭榭桥梁,还有曲径的假山建筑。中国式的园林风格与德国式的王宫浑然一体,至今仍是德国旅游的热门景点。不知今天这些欧洲“知名品牌”从业者们倘若造访,面对满眼美轮美奂,是否会感到惭愧。

  这样浑然一体的追求,也是当时欧洲的时尚,在那些亲身来过中国的学者们看来,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已经到了“自然之美”的地步。以英国建筑家钱伯斯的话说:“欧洲人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不能与东方灿烂的文明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吸收它的光辉”。

  文明的交流,首先来自彼此的敬畏与学习,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有资格去谈理解和尊重。不知那两位“知名品牌”的道歉人,是否“发自内心”的真懂。

  参考资料:《中西方文明交流史》、《明清欧人对中国科技的介绍和应用》

  戳图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戳,少侠买把刀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