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脾气的妈妈遇到磨蹭的孩子,是个什么滋味?相信很多妈妈都有体会。最近小编整理微信后台留言,有位妈妈说孩子做事特别喜欢“磨洋工”,每天各种催促,嗓子都冒烟了,他还是一副悠哉悠哉的样子,急死人了。和她交流后,得知她每天是这样和孩子相处的。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来,叫第2遍坐起来,揉揉眼睛又躺下去了,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来,眯着眼慢吞吞地穿衣服、穿鞋子,临出门了,脚还是半只在鞋里、半只在鞋外。

回家催吃饭:

喊吃饭,磨磨蹭蹭不动。好不容易到桌子旁边,没吃两口,又跑去看会电视,过一会又要去喝口水。饭菜都凉了,还没吃完,最后逼得奶奶亲自动手给孩子喂下去。

晚上催睡觉:

快10点了,怎么催就是不肯放下手中的玩具,好说歹说,上了床,给孩子讲了5本故事书还不肯睡,看到妈妈的小宇宙随时就要爆炸,这才乖乖钻到被窝里。

1

很多孩子的磨蹭,其实是我们催出来的

孩子做事一慢,我们就忍不住去催。

可实际上,我们的催促往往起了相反的效果!

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里:到了晚上10点,孩子还不肯睡觉,是他真的不知道这个点该睡觉了吗?

其实这些规则孩子心里是明白的,而他之所以会赖着不动,是因为对妈妈长时间的唠叨、催促形成了免疫和依赖。

当妈妈催第1遍的时候,他知道妈妈只是打个预防针,反正还会再催的,于是继续安心地玩玩具;

当妈妈催第2遍的时候,他心里有准备了,预感到妈妈可能会发火,所以抓紧最后的时间再多玩一会;

当妈妈催第3遍的时候,他知道妈妈要发火了,再不睡觉会被挨揍,所以才乖乖睡觉。

时间长了,孩子做事的标准不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而是“妈妈有没有催”。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动;小催——小动;吼着催——才动。

2

不要让孩子在“被催”中长大

朋友刚拿驾照,所以平时上路开得很慢。她最怕的就是在路上被人催的感觉,她说自己本来就不熟练,一听见后面车的喇叭声,就更紧张,有几次甚至直接熄火了。后来,她干脆在车尾贴上越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的标语。

由此可见,人在面对催促时,哪怕是成年人,第一时间升腾起的情绪不是平静,而是紧张、反抗、拒绝。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小实验,对着镜子,先说“慢慢来”,再说“快点快点”。观察一下我们说这两句话时的表情,是不是说 “慢慢来” 的时候要平和很多,而 “快点快点” 伴随的则是不耐烦和急躁。显然,这些表情和情绪,我们的孩子完全能感知和读懂。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但其实,成年人和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本身就是大不相同的。强制要求的后果,只会让孩子质疑自己,扰乱自己的内心节奏,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反抗。

3

改变孩子磨蹭的习惯,正确的引导更有效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从小事起,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教会孩子如何穿衣、洗漱、收拾玩具等,让孩子先掌握这些技能再逐渐加快速度。即使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也要有耐心,让他自己去尝试。父母为孩子代劳太多,会让孩子滋生严重的依赖心理,能不做就不做,逃不过的磨蹭到最后再做。真正的爱孩子不是无休无止的呵护,而是让孩子适当面对风雨,成长起来。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当你冲着孩子喊:“快点,等你最后5分钟。” 孩子有可能真的不知道5分钟到底有多长。我们可以用闹钟设定上相应的时间,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5分钟”“10分钟”“半小时”到底有多长。也可以让孩子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该做的事,比如吃饭、洗脸等,让孩子渐渐知道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没完成就不许孩子再继续,这种小小的“惩罚”能让孩子形成时间紧迫感。

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几点吃饭、几点玩游戏、几点睡觉……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日常作息的时间表,画上一些装饰,把它贴在显眼的位置。这种充满仪式感的做法,让孩子觉得遵守时间是一件很重要、神圣的事情。将一天要做的事情提前规划出来,让孩子知道做完这件后,还有什么事情等着他,有计划地做完每一件事。

试着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试着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让孩子从教训中收获经验。比如,因迟到被老师批评或处罚;因拖延,错过了得到某些东西的机会等。让孩子受点小挫折,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从而帮助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

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

有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当出现新的事物时,就会注意力转移,而无法专心于所做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做每件事情都会留个“尾巴”,有始无终,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拖沓的习惯,对之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如不随意打断孩子,就是一种保护孩子专注力的方法;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节奏下,才能长成自己最好的状态。

龙应台曾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让我们用温柔的目光,从容地,静静地看着孩子,对他说:“孩子,你慢慢来……”

陪伴孩子,静待花开。

相信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将是一个奇迹。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