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种可能,后世之人根据《水浒传》中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将其强加在永乐年间武植的身上。不管是哪一种可能,绝不可能是施耐庵根据永乐年间进士武植的故事,创作的武大郎文学形象。

《水浒传》中,人物众多,除了梁山108将,还有众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各有特点,被塑造得也非常成功,如武大郎与潘金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水浒传》的武大郎,身高不满五尺,“三寸丁,谷树皮”,是典型的穷矮矬。而潘金莲却被塑造成一个妖艳、水性杨花、狠毒的女人,成为“坏女人”的代名词。

可是最近有人说,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也就是武大郎的原型,却是一个身高七尺(最少1.8m以上)的读书人。依据是,1992年河北武家那村武氏族人发现的武大郎墓。武氏族人发现武大郎墓后,上报领导,专家亲自赶到河北武家那村勘察。当考古专家打开棺材后,竟然揭开600多年的骗局,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

武大郎,本名武植,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早亡。据说武植是殷武丁后裔,祖先在晋阳居住,后搬到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他小时候非常聪明,崇文尚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了一个进士。此后,武植当了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县令。武植是一个有作为的官员,兴利除弊,清正廉洁。老百姓感恩戴德,给他送了万民伞。

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住在距离武家那村不远的黄金庄,出身名门,知书达理,是贝州知州家的千金小姐。她以善良贤惠、办事勤快著称,和丈夫武大郎婚后非常恩爱,先后给武大郎生下4个儿子,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

武植和妻子潘金莲如此恩爱,夫唱妇随,那么,他们又如何演变成施耐庵笔下的被丑化的形象的呢?

原来,武植早年非常穷,连日子也过不下去。他在最困难的时候,接受过好朋友黄堂的帮助。后来,武植高中进士,当了县令,发达了。后来,黄堂家的房屋意外着火,他走投无路,连住的地方都没了,便投奔武植,希望寻求帮助,解燃眉之急。令黄堂伤心的是,他在武家住了3个月,虽然天天好酒好菜招待着,就没下文了,黄堂感到非常不满。

他于是辞别了武植,在回家路上四处造谣。他故意捏造了许多武潘的谣言,恶意诋毁武植和潘金莲,败坏他们的名声。其实,黄堂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出一口气,并没有不别的意思。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当地恶少西门庆看到黄堂诋毁武植,他也加入了进来,添油加醋,使武植和潘金莲的名声更坏了。当黄堂回到家里后,发现家里突然盖起了新房子。

黄堂的妻子说道,这是武植派人重新盖的房子的。此时,黄堂才明白了好朋友的深意,知道自己错怪了武植。可是他捏造的武潘俩人的丑恶形象,早已声名远播,并被施耐庵当作素材,写进了小说《水浒传》。这真的应了那一句话,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武植真的是武大郎的原型吗?施耐庵真的是道听途说,将武植与潘金莲所谓的“丑恶事情”写进《水浒传》的吗?

经过历史学家的探索,答案是否定的,有下面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武植墓是荒废了几百年,在1996年重修时,才有了墓志铭。墓志铭上的内容是现代人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武植和潘金莲的故事写的。也就是说,先有故事,后有墓志铭。

第二个原因,历史时间有问题。按照记载,武植是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进士,而施耐庵出生于1296年,在洪武三年(1370年)过世。也就是说,施耐庵的一生大部分在元朝度过,他仅仅在明朝建立三年后,就去世了。因此,从时间上看,施耐庵不可能知道在他去世几十年后,有一个叫武大郎(武植)的进士,也不知道这个进士是娶了一个叫潘金莲的老婆。

更何况,水浒传是施耐庵在生前很多年前,就已经写成初稿,怎么算时间,施耐庵也不可能将武植写进书里。

第三个原因,通过查询明朝洪武到永乐年间的进士,也没有一个名叫武植的。从这点可知,武植的事迹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如何解释武植是武大郎的原型这种呢?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这纯粹是一个巧合。施耐庵是一个文学创作者,创作的文学人物,正好和后来的历史人物事迹雷同。

第二种可能,有人道听途说,根据被讹传的武植和潘金莲事迹改编,将其写进施耐庵的水浒传里面。

第三种可能,后世之人根据《水浒传》中关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故事,将其强加在永乐年间武植的身上。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绝不可能是施耐庵根据永乐年间进士武植的故事,创作的武大郎文学形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