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乎每一个男人都对她家暴,害得松子总是鼻青脸肿的,可是却因为从小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以及对爱的强烈需求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几乎每一个男人都对她家暴,害得松子总是鼻青脸肿的,可是却因为从小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以及对爱的强烈需求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

爱情里,容易表现得卑微的那个人,都是讨好型人格,或者说,讨好型沟通风格。

通常如果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只要一个人极尽其能地谄媚讨好,另一个人肯定就不由自主地飞扬跋扈。

这是由人性决定的,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对方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你的潜意识会告诉你,你是在高位。

但是,卑微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段关系的相对稳定,可是绝不可能给你带来幸福。

小卡的经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她和男友在一起三年,在别人眼里,他们是人人羡慕的情侣,可据我所知,这段感情中,小卡流过的泪比笑容要多得多。

※小卡刚跟他在一起的时候,逼自己去看最害怕的恐怖片,只为在跟他聊天的时候能有共同语言;

※ 在他生日的时候,连夜坐12个小时火车到他的城市,只为跟他说一句“生日快乐”;

※ 他个子不高,不喜欢女生穿高跟鞋,她乖巧地把心爱的高跟鞋都收进了鞋柜;

※ 生理痛的时候,他说大男人不能去买M巾,她也没有生气,自己忍着痛下楼去便利店买;

※ 甚至是吵架的时候,也都是她先求和,生怕男友跟她分手……

在爱情里,习惯性地讨好对方,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对失去的恐惧。

讨好型人格:迷恋对方的背后,都有种被嫌弃的恐惧

但在这种讨好型人格支配下的爱情,怕是注定无法迎来幸福结局。

因为乖巧懂事的背后,讨好者的内心是压抑的。

他们需要拼命压抑自己的愤怒和不甘: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关心我?”

“我这么努力了,你为什么还看不到?”

“我已经做出很大牺牲了,你为什么还得寸进尺?”

内心熊熊烈火燃烧,外表和颜悦色。

但被压抑得越厉害的弹簧,在反弹的时候,会打得人越痛。

当讨好者再也支撑不下去时,他们的反弹不仅会毁掉关系,也会毁掉他们自己。

1

讨好者需要被人肯定,才能接纳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通常是压抑的,因为他们习惯了勉强自己,迁就别人。

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也分享过关于自己“讨好型人格”的故事。

7岁协作,9岁成名,23岁成为《新周刊》副主编,少年成名的蒋方舟,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在所有的赞美与荣誉中成长。

可她却说:“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

她甚至提到:“我从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她在演讲中说她痛恨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她从小害怕与别人起冲突,不自信,做事怕被否定等。

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她还总是刻意地去迎合别人,期待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喜爱。

讨好型人格:迷恋对方的背后,都有种被嫌弃的恐惧

一次次妥协求全,一次次打破原则和底线,让她长期处于痛苦和压抑的边缘。

有一句话令我印象颇深:“有些人活着活着,把自己活死了”,即使感觉快要崩溃了,也依然无法对别人说出“拒绝”两个字。

这一切的根源,是因为讨好者对外界的肯定和赞赏有着超乎寻常的依赖,而同时,对自己也有着超高的道德和自尊标准。

他们谨小慎微,生怕犯错,因为任何一个小瑕疵,都可能会招致别人的否定。

讨好者无法接受自己因为否定,而失去他人的关注甚至是爱,这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失去了价值。

讨好者在牺牲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向对方散发一个婉转的信号:

“我这么好,你能不能也对我好啊?我这么好,是很有价值的,你绝对不亏。”

这是讨好者们欲说还羞的目的。

可是,当你越是在意对方,越是试图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对方的认可时,对方也会因为你的刻意讨好,将你的付出视为理所应当,不予回应。

慢慢地,你就会过得越来越不开心,但又更加害怕一旦停止讨好,对方会更加冷漠,从而不断陷入痛苦和挣扎之中。

2

讨好者的内心,住着一个脆弱的小孩

突然发现,几乎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从幼年时就开始形成的。

太多的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甚至会被打骂批判否定,所以他们从小就处于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

讨好者必须要去顺从妥协,摆出低姿态,才能不被否定打骂,才能“被爱”。

讨好型人格:迷恋对方的背后,都有种被嫌弃的恐惧

日本有部老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显的“讨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里,父亲更加的疼爱她的妹妹,所有嘘寒问暖关心爱护都只留给妹妹。

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让父亲能关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丑做鬼脸。

最终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爱情上,她始终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讨好着别人。

在工作中为了取悦别人,不惜为偷钱学生顶罪撒谎,导致自己被开除。

在感情中更是一团糟,自身条件并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却都是一群人渣。

几乎每一个男人都对她家暴,害得松子总是鼻青脸肿的,可是却因为从小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以及对爱的强烈需求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

突然发现,几乎每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都是从幼年时就开始形成的。

太多的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甚至会被打骂批判否定,所以他们从小就处于一个不平等的位置上。

讨好者必须要去顺从妥协,摆出低姿态,才能不被否定打骂,才能“被爱”。

日本有部老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显的“讨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里,父亲更加的疼爱她的妹妹,所有嘘寒问暖关心爱护都只留给妹妹。

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让父亲能关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丑做鬼脸。

最终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后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爱情上,她始终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讨好着别人。

在工作中为了取悦别人,不惜为偷钱学生顶罪撒谎,导致自己被开除。

在感情中更是一团糟,自身条件并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却都是一群人渣。

几乎每一个男人都对她家暴,害得松子总是鼻青脸肿的,可是却因为从小而形成的讨好型人格以及对爱的强烈需求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

讨好型人格:迷恋对方的背后,都有种被嫌弃的恐惧

她是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但是相比较家暴来说,她更害怕别人离开她。

所以只好委屈自己去被他们打,去讨好他们,让他们能继续“爱”她。

然而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很少人会因为你的顺从,而感激和爱护你。

有的时候,你无限放低自己的讨好行为只会降低你的价值,让别人更加的轻贱你,伤害你。

3

停止无底线的讨好,接纳真实的自我

其实,任何健康的社交都应该是双向的,你对别人好的同时,别人也要对你好。

当你对人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时,请停止讨好他们。

也许幼年时的你,还困于被动境地无力自救,但如今的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应该要明白怎么做,才是讨好者的出路:

一、放下追逐别人爱和关注的模式

每个生命自诞生之初,就是有价值的,你必须坚信这一点。

尝试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告诉他:“你是安全的!是值得被爱的!”

告诉自己:“我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脆弱的孩子了。我不用再透过爱别人来爱自己,我可以直接照顾自己。”

二、保持觉察

当被抛弃的恐惧升起时,不要急着去讨好,去消除,试着与它共存,找一个时间和空间去关照自己的真实情绪。

讨好者的内心,总会有着这样错误的核心信念:“我不够好,不配表达自己的需要。”

当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就要去核查,去质疑,去替代。

要知道,你才是自己想法的主人,它们不能掌控你,也不能定义你。

三、学会关爱自己

允许自己犯错,直面自己内心的委屈和不甘,对自己好一些;

在行为层面上,尝试着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是不高兴,也许你会发现,对方不但不会抛弃你,还会更加重视你。

你还可以特意为自己做一些事情,来安抚自己的内心。

要知道,你已经是一个有能力的成年人,你可以为自己的需要负责。

圣经上讲:“爱人如己”。可如果你把它变成一种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这种爱就会很虚空,也很难持久。

唯有当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目光聚焦回自己身上,正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对触及你原则、让你不舒服的无理要求勇敢说“不”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另一个自信且骄傲的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与自己的本心连接,为自己的存在庆贺,珍重自己,他的爱才会自然溢出,源源不断地流向身边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