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消息,央行今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连续22个交易日不操作,续刷空窗期时长新高;今日无逆回购到期,实现零投放零回笼。中证报今日报道称中国央行10月可能进行了正回购。

央行长期没有进行流动性投放、资金利率大幅提升,市场对此有多种猜测,比如央行对部分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或开展正回购操作,也引发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操作取向的转变以及后续流动性环境的担忧。

按以往经验,月末因有财政支出形成的“补水”效应,市场资金面通常会经历一个趋松的过程。但财政支出一般集中在月底几日进行,到11月23日,财政投放资金应该还没到位或者还不是很多。一个证据是,上周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未提到财政支出,而以往在财政支出较多的时期,公告里通常会提到这一因素。

央行也没有在公开市场上投放资金。截至11月23日,央行已连续21个工作日未开展逆回购操作。11月初,央行曾开展一次MLF操作,但仅是对到期MLF进行续做,没多投放一分钱。将央行逆回购、国库现金定存等到期考虑在内,截至23日,11月央行反倒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了2200亿元。

央行公开操作未“放水”,财政渠道的“补水”也没到,资金面却在11月下旬突然转松,这确实很神奇,可能别有玄机。

中信证券明明分析认为,下半年多次连续暂停逆回购,‘疑似’正回购并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历史上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并没有直接对应关系。本轮操作的本质是加强版“缩短放长”,期限拉长有利于维持利率水平低位运行,这与16年的缩短放长去杠杆不同,而是为了在避免短端利率过低的同时稳杠杆。

央行流动性投放特征由2017年上半年的“缩长放短”向2017年下半年的“缩短放长”转型,这一转型背后是央行对资金利率的调控,长期流动性的投放有利于压降资金利率。2018年“缩短放长”特征从2017年的逆回购期限调整向全口径流动性投放期限调整转变,流动性投放锁短放长特征明显,MLF和降准成主要手段。再看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暂停公开市场操作甚至正回购操作,实际上是一个加强版的“缩短放长”操作。期限的拉长意味着央行通过大量投放长期流动性,以压低货币市场利率(DR/R)等短端利率,以及同业存单和货币基金利率。

中金指出,鉴于M1增速已经放缓8个季度,货币流通速度可能趋缓。若货币流动速度放缓,提振总需求所需的政策调整力度就会更大。如果不及时引导,物价下行的预期往往会自加速,为未来稳增长和稳市场带来更大挑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