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六铺炕”,立马就能联想到北二环,

  曾经流淌着古老的护城河,从它身边缓缓流过。

  后来再路过这里,每次坐车都会扭头看看,

  想到小时候坐60路去地安门,鼓楼玩,

  一看到站牌儿上的“六铺炕”就总联想,

  这“铺炕”怎么就成了地名?还有六个?

  北京,您说大也大,

  隔几条马路不常去的地儿,就不会熟悉,

  说小也小,光六铺炕后街这里,

  一条小小的马路,却分开了东西城。

  (图片来自于:BTV这里是北京)

  其实说起“六铺炕”就是能联想到“炕铺”。

  咱过去的北京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之说,

  六铺炕这个地名就直接见证了“北贫”。

  据说,清末民初,安德外多菜地,人们玩累了喝喝酒,

  困了在台子上眯一觉儿,久而久之,

  就记住那六张土台子。

  后来这里是在北边儿来的人进城的必经之路

  曾建立的一家大车店,店里共有六铺大通铺的炕,

  还可以停车喂牲口,旅客天晚了进不去城门,

  就在此处住宿。

  您别小看这里好像就是过路人“留宿”的地方,

  六铺炕的东南西北有着很厚重的文化底蕴。

  

  【六铺炕的“东西南北”】

  在六铺炕这儿,南到城墙的豁口儿;

  东临地兴居;北边儿西黄寺是藏传佛教的重地;

  西边的冰窖口,再往东边的望德楼。

  这里都留着几代人的记忆。

  记得朋友回忆起记得小时候去的冰窖口胡同,

  有个地下大菜库,还去拉过菜呢,

  那个菜库可能就是过去窖冰的地方。

  后来再去德外大街,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了,

  如今再过来,好像变样了。

  五六十年代以后,这里也建起了“大院”

  国管局把燃料工业部水电、煤炭、

  石油等能源部门安置在此,

  建了一批办公楼和宿舍,

  直到今天,许多社区还是这样划分的。

  而这里大多数的宿舍都是清一色的三层楼房,

  青砖红瓦。在当时是为那些苏联专家盖的宿舍,

  后来分配给职工家庭。

  有人总感觉到了六铺炕这里的一、二、三巷,

  一般人来这里总转向,

  因为这个地方的街巷排序有点不一样

  想找一栋楼就有点蒙圈。

  而平时又感觉这边去到哪里都十分方便

  六铺炕西边儿就是教场口

  住这边的人,会记得燃料工业部子弟小学

  在当时,这个学校可算是在北京条件好的,

  有三座教学楼和三个大操场,

  还有三个较大部分是德外社区、总政大院、工人日报社。

  还有西师附小,七中,等等

  虽然这里的学校的名字也有的变了不知多少回

  但是儿时的记忆都记得。

  那时,8路公交车总站就在工人日报社门口。

  曾经北京人脑海里总是“根深蒂固”

  到了二环好像就到了“城边”,所以就固执认为

  公共汽车到这里是头儿了。

  那时候一群小孩子去什杀海游泳场游泳,

  虽然人定湖公园就在边上,但是那时还是愿意去什刹海

  往南里去,8路到东华门那、溜达到王府井。

  曾经这里有河流、湖泊、野地、树林,

  草丛里有蚂蚱、蛐蛐,湖畔有青蛙和芦苇。

  到我长大的时候,再看到的护城河,

  沿河边也还是垂杨柳,

  【六铺炕的“春夏秋冬”】

  

  旧鼓楼外大街和六铺炕街,

  秋色最美的时候,这里的街道也是静悄悄的,

  这里的洋白蜡树带来的秋色也是年年依旧

  春天,这里也有美丽的玉兰花,

  随后,月季和蔷薇如约而开,

  还有人定湖的荷花

  夏天,晚么晌的六铺炕街头,蜻蜓成群飞舞,

  然后还得来两瓶儿啤酒一顿烤串儿。

  冬天,小时候真的是可以护城河里滑冰车儿,

  大了呢,就是回来这吃爆肚,涮肉,

  好像觉得这样心里才踏实。

  曾经坐8路穿越南北过来,

  如今是60路了,

  到大了坐44路,绕着二环,

  再后来早出晚归的地铁2号线,

  每一次路过,好像发现这里的变化真的不多,

  如今这里的变化,

  可能只是当年的爸爸妈妈变成了爷爷奶奶

  在当年自己上学的校门口接着下一代,

  这里熟悉的街道最有魅力的地方,

  莫过于依然生活在此的人们。

  微信升级后如何找到“老北京城”?

  图1:这样做可以找到我们!

  图2:这样做可以置顶我们!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