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找了!洛阳,消失了!全看懂的人不超过30%!

新时代来临,也就意味着旧时代的退场。

有人常说,洛阳变了,

高楼林立与车水马龙

冲淡了老洛阳原有的味道。

过往的人声鼎沸或平平淡淡

如今都成了洛阳人最珍贵的回忆…

现在的洛阳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模样,高楼商场越起越多,城市也越来越美丽。

每长大一岁,都会惊讶于洛阳新的变化,现在的洛阳和我们记忆中的模样相距甚远。

在高楼大厦崛起,快速路、高架桥铺陈的时候,洛阳城变得熟悉又陌生。一些东西在重建之后变得更好,但一些东西却永远的消失了。

那些斑驳的回忆似乎一点一点被吞噬,曾经的美好也化作无尽的念想。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洛阳人你还记得吗?

消失的地标

老洛阳的那些标志性建筑,

是一个城给予所有人最原始的印象,

如今竟如海市蜃楼般隐隐出现在脑海中...

老洛阳火车站

老洛阳站始建于1908年,那时候的火车站没有今天的熙熙攘攘,但站前红花似锦,带着旧时光的印记。

如今更多元化、现代化的洛阳站则满是鳞次栉比的商铺,以及处处弥漫洛阳气息的文化符号。

老洛阳市政府

从前的市人民政府在西工区,马路对面就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西工喷泉。

而如今市政大楼已然挪到了新区,气派恢弘,也意味着洛阳的焕然一新与朝气蓬勃。

西工游园

那时候的西工游园就是洛阳人休闲的好去处,早上打太极的、遛鸟的很多,到了星期天很多唱戏的,每年春节两边的人民东路、小街是年货市场。

(20世纪80年代的西工游园)△

百货大楼

始建于1957年的百货大楼是一代人珍贵的回忆,对于洛阳而言,百货楼几十年来的变迁正是这个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场百货大楼

1984年1月1日,上海市场新大楼建成开业,1986年,大楼更名为上海市场百货大楼,简称“上百”。

“上百”主楼4层,建筑面积9024平方米,规模仅次于当时的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居全省第二位,也聚集了很高的人气,每天顾客如潮。

如今,昔日熙熙攘攘的人流被穿梭的车流取代——曾经繁华喧嚣的上海市场步行街,也慢慢变得冷清。

友谊宾馆

1956年,友谊宾馆从一片空旷的麦地中破土而出,当时的友谊宾馆是洛阳接待外宾、领导人、专家时的指定酒店,朱德,周恩来,加拿大总理都曾在此下榻过。而如今岁月轮转,辉煌不再。

邮电大楼

当年的邮电大楼和旋宫大厦是中州路上最亮眼的两道风景。作为旧日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在04年建王城广场时拆除了。

消失的洛阳品牌

那些年,

洛阳的轻工业、重工业发展势头红火,

也出现过很多家喻户晓的本地品牌,

现在一个个也都随着时代的前进逐渐被淘汰。

牡丹牌手表

30多年前的牡丹手表,今天看来这也是当年洛阳工业的骄傲。做工精细,有特色。

九都牌小香槟

洛阳市酒厂生产的九都牌小香槟,就是俗称汽水,早已忘记了口感,但是小时候喝到小香槟的自豪感是难以忘却。

花洛、黄洛、绿洛、红洛、精洛…提起洛烟,很多老烟民都唏嘘不已。

明花洗衣粉

尤其是90年代以上的洛阳人,见到它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那时候很多人用它来洗头发,尽管用完头发很涩,但泡沫丰富极了,头发干了以后清香飘逸。

春都火腿肠

“春都进万家,宾朋满天下”的广告语小时候每天都会在电视上看到,曾以“会跳舞的火腿肠”红遍大半个中国,是昔日洛阳城的“名片”。

洛阳宫啤酒

洛阳宫配烧烤,外地来人全干倒!如今,洛阳宫早已被百威啤酒收购,成了洛阳人的回忆。

消失的零嘴儿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大人给点零花钱

买包辣条、小零食,一到班里就成了人气王...

洛阳人小时候哭着喊着要吃的这些小零食

你有多久没吃过了?

麻 糖

这个还记得不?都是老大爷推个自行车沿街卖的,据说还能治咳嗽。印象中的口感,除了甜就是香!

高乐高

小时候广告说喝高乐高能够长身体,于是爸妈要是去一趟大型超市,高乐高必须带一罐回来,用牛奶冲着喝,浓香四溢。

彩条糖

小时候学校门口尽是卖这种糖的,一毛钱10根,紧紧黏在塑料薄膜上,五颜六色,还能拔丝。

无花果

也是零嘴儿界的大佬了,半个巴掌大小的的白色袋里面,装滴就是细细长长的无花果丝,吃完后嘴唇还会变白。

宝塔糖

严格来说,这并不算零食,而是一种驱蛔虫的药。小时候明晓得这是打虫的药,还是抢着吃!

消失的老手艺

那些年,好多东西坏了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修,再坏再修,手艺人也遍布在大街小巷,然而,现在不同了,很多东西好好的都想换新的。那些老手艺,也在渐渐消失...

修鞋匠、伞匠、配锁匠

嘴里噙一两枚小鞋钉,身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响,时不时还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曾经方便就能修补的东西,如今可能这种缝鞋的机器好像都很少见了。

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有多少怀念和追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剩下记忆。

补锅匠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磨刀匠

“磨剪~~子嘞,戗菜刀~~~~",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一条板凳,磨刀石,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手艺也随着消失了。

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两块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消失的老物件

二八自行车

想起小时候坐在父亲二八自行车前杠的我,每过坑洼路段屁股都颠得疼,但幸福感满满的~那时候觉得洛阳的道路特别的宽敞,路上只有稀疏的几辆汽车,也很安全。

搪瓷杯

那时候的人们,喝水吃饭一般用搪瓷杯、搪瓷碗,单位先进的奖品好多都会在杯子上印上标语,拿着得意极了。

上次见搪瓷杯,还是在体育中心楼下的收藏品店里,一只好几百...

磁 带

每个70、80后的家里

一定都藏着几盘舍不得扔掉的磁带

铝饭盒

以前不管上学的还是上班的

每天都要用铝饭盒装上自己家里做的饭菜

冬天的时候放在蒸箱里面热一热

每个饭盒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编制袋

消失的生活场景

那时候人们住在一条街上、一个院子里,和邻居们熟得跟一家人似的,没事还时常招呼一起吃饭、打牌,现在搬进了高楼里,邻里之间相见不相识……

听老一辈人说,第一届洛阳牡丹花会连开幕式都称得轰动全城的大事,热热闹闹的那是全洛阳人的骄傲。

每到花会期间,亲朋好友一起约着去公园赏花,一个个都喜气洋洋,开心的不得了。然而,这些年牡丹园越来越多,但洛阳人却鲜少再去看牡丹,一个个都想着往外地看风景...

那时候每到夏天,父母老师都会叮嘱我们洛河滩很危险,别去那儿游泳,我们依然偷偷摸摸、成群结队的去淌水冒险、捡螺蛳。

那时候的孩子,都是和小伙伴约着跳皮筋、挖野菜。

现在的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玩手机、打游戏,或者被父母逼着去各种辅导班。

这些都是我们经典的记忆,

却正在渐渐消失……

对于许多老洛阳人来说,

那些消失的地方和记忆远远不止这些,

然而现在的我们除了怀念,

就只剩下怀念了……

“有的地方,看一眼就少一眼。”

洛阳这座城市,

有许多时代的印记在不断的消失,

未来也许还要迎来更多的告别,

但这种“消失”,也意味着一种成长。

城市的成长少不了更替迭代,

那些“消失”的部分,

我想,应该会生长出新的希望吧。

文章由洛阳派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