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里面,可以明显看出东西南北四王和忠顺王不是一派的,秦可卿丧礼上的名单可以看作是东西南北四王一派的,他们这一整派都失去了势力,所以,贾王史薛才会一起倒掉。否则,贾府自己的问题不会连累其他家族悲剧。最可能的情况就是,他们一起都没了势力。那什么力量能如此大?只有朝廷打击!

红楼是双主题双线索的。女性悲剧的怜悯是最重要最有新意的。但另一条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无才补天”的遗憾。悲剧并不仅仅是在女儿身上,那些男性们也一样是悲剧。即使是悲悼女儿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中,也一样流露出对家族沦亡的悲叹。比如“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家事消亡首罪宁。”

如果家族不重要,那王熙凤和探春的才干和用心,就没有价值了。然而作者赞的恰恰是两人对家族的管理才能和责任感。

如果作者没有反思,又何必花那么大篇幅写贾府弊端写如何治理,何必让探春说出惊心动魄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样的话吗?还加什么秦可卿托梦之类荒唐无稽的话语吗?不就是为了说出作者自己认为可能的退路吗?我觉得作者还是把眼光集中放在了经济的因素上。小说才开头,就借冷子兴的口,说贾府已是空架子,而贾府人却个个只知安享富贵。

接着是借可卿托梦,说要省,要想退路,并给了防止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方案。然后写省亲,大笔的钱不过是买虚热闹。作者也明写了钱化得跟淌水似的。元春与凤姐对话时,还特意问,经济上能否支持得住,然后表明态度:要节俭。

接着是众姐妹搬进大观园,所费更多。于是有了小丫头们的月钱减半,赵姨娘不满的事。接着,作者花大笔墨写探春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园子省开销,这一改革,至少搬进大观园添了的费用是省掉了。

但紧接着,又花了两三回写改革倒致的种种纷争,闹厨房,春燕妈骂莺儿,全是利益分配导致的矛盾。然后就紧锣密鼓的写这些矛盾累积,从下至上的过程。再加上贾母偏心而导致的矛盾,说穿了,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被宠的人得更多的脸面和利益,被冷落的分得更少的尊严和利益。紧凑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没几回,就抄检了,看清实质的探春痛心疾首地呼出一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政治因素的隐线来得更慢,雨村帮贾赦夺扇,这只算件小的,根本不足以撼大树。偷娶尤二姐后,贾琏去平安州办事,这应该是贾家枉法的隐线,72回,写夏太监与周太监敲榨,凤姐贾琏穷于应付,这是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也是经济的窘迫对政治的影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