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6 14:43 | 浙江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 | 周梦洁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海宁市袁花镇文体站的小院内,十二块抗战将士墓碑静静躺在地上。

岁月沧桑,历经82载春秋冬夏,墓碑上的字迹已经逐渐模糊,高翔又一次来到这个小院,目光缓缓扫过这些饱经沧桑的墓碑,心中的决心更加坚定,他不会放弃为这些墓碑的主人寻找后人,希望有一天,这些烈士的英灵能够魂归故里。

青山有幸埋忠骨

今年刚满四十周岁的高翔是市图书馆丁桥分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出生于丁桥镇利群村的他从小就对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曾先后收集整理家谱50多部,闲暇之余,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走访各地的老人,听听他们口中的历史往事,就这样,他听说了这十二块墓碑的故事。

在老人的讲述中,高翔得知这批墓碑最早发现于袁花镇长啸村。当时,有当地人想要购买石材盖房子,无意中发现这些石材是墓碑,并且上面的字迹依稀可见。

在这十二块墓碑上,仍能看到“陆军第六十三师”的字样。以及将士的姓名、所属团连。根据立碑的时间集中为1937年9月至11月判定,这批将士正是牺牲在淞沪会战的战场上。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海宁市安排文体站人员对抗战遗迹进行调查、记录,这些墓碑被统一寻找并安置在袁花镇文体站内。同时,工作人员也走访了当地经历过抗战年代的老人,根据老人们的回忆,1937年,驻扎在海宁的将士绝大多数为湖南人。

80余年岁月变迁,人、物、地貌也都发生着巨变。当年这些将士的埋骨之地是名为“包家山”的小丘陵,如今已被挖成了水潭,坟茔和尸骨都难以寻觅,只剩下这十二块墓碑。

时光的流逝让高翔感到忧心:“墓碑风化得比较厉害,有的字已经看不太清。而且现在那一代的老人逐渐离开,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会越来越少。如果现在不找,可能以后也不会有机会了。这会是一个遗憾。”

他说,他想要尽力守护着这些已经逝去的故事,他希望这些将士的后代能够知道他们的亲人在海宁,而且是为了保卫海宁、保卫我们的国家而牺牲的。

尽管在海宁没能找到确切的史料能够证明这些烈士究竟来自哪里,高翔还是抱着一丝期望,踏上了前往湖南长沙的火车。

欲寻后人慰英灵

一个简单地双肩包,一叠墓碑的照片,一份从墓碑上抄录而下的名单,11月17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高翔来到了距海宁千里之外的湖南。

抵达长沙的那天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高翔告诉记者,虽然已经到了湖南,但他心里也没底,不确定这次的行程到底能不能有所收获。当天下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高翔来到湖南省图书馆查阅资料,没想到还真有了意外的发现。

原来据湖湘文库《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记载,六十三师原是湖南的地方部队,并曾在湘西、邵阳地区驻扎募兵。师长是邵阳人陈光中。因此,这十二位将士为湘籍的可能性较大。

这无疑给了高翔莫大的鼓舞,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辗转于湖南省档案馆、湖南省文史研究馆和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这方面的资料少之又少,想要找到烈士的故乡更是困难重重,高翔终是没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既然来都来了,总不能真的白跑一趟,想起之前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关于求助湖南民间公益组织的建议,高翔收拾了心情重新投入到寻找中。一个名叫“湖南老兵之家”的组织引起了高翔的注意。在打了一个又一个电话后,高翔终于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佘树衷告诉高翔,目前,湖南有986位抗战老兵健在,但据查验,其中并没有第二十八军第六十三师老兵。

后来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帮助高翔联系了当地的媒体,希望通过他们找到相关的线索。11月21日,在高翔准备回海宁那天,佘树衷特意送来了“湖南老兵之家”的一面旗帜,希望由他带回海宁代为保管。

高翔表示,虽然目前还没能找到烈士的故乡和他们的后人,但能够为这些保家卫国的烈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依旧不虚此行。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为烈士寻找后人。

附:墓碑抄录12名烈士名单(皆有“卫生队立”字样)

孙子云、陈沅清、戴任魁、龙云青、罗寿世、蒋子萼、刘训红、陈少文、马楚国、蒋安平、罗仁光、刘紫青。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