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报道,近日,多名求职者反映自己在招聘网站发布兼职求职信息后,频繁收到骚扰短信、邮件,怀疑自己的简历信息被泄露。

记者调查:揭秘完整的“简历收集”产业链

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上简历售卖市场十分活跃,已形成“一条龙”产业。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形式以正规企业身份入驻网络求职平台获得求职者简历,卖家出售的商品从简历获取的软件与账号、再到简历,一应俱全。

记者在网络商贩手中购买了100份某知名求职网站的简历,求职意向涵盖美术指导、律师、翻译、缝纫、淘宝客服等多个行业。记者随机选取了10份简历,对其中信息进行核实。求职者中至少有3位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信息骚扰。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简历有一手与二手之分,一手简历就是从未被售卖过的,二手简历是被卖过1次以上的。一位卖家张磊(化名)称,通常一手简历“转化率”更高,求职者电话更容易打通,QQ或微信的好友申请也更容易通过。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提取出来的简历都是真实信息,并且实时更新。

据记者调查,知名求职网站的一手简历每条价格1.8~2.5元,二手简历每条价格在0.8~1.5元之间。其他求职网站每条价格0.6~1元。

除简历买卖外,企业VIP账号的子账号、辅助软件在网上均有出售。当下获取简历最主要方式是通过企业账号发布招聘信息,等待求职者投递简历,再将简历提取出来售卖或直接利用。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在一些知名求职网站上,只有通过认证的企业账号才有权下载简历。认证企业需要准备营业执照和该网站没有认证过的账号,行话称为“白号”。一般来说,一张营业执照可认证3~5个白号。

记者调查发现,网上有专门出售用于注册白号的软件,可以帮助买家批量注册白号,价格在每月100元以上。另外,营业执照也可以批量购买。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被倒卖的简历去哪了?

到底是什么人在购买简历信息?购买这些简历信息有什么用呢?

据了解,购买大量简历信息的并非是有招聘需求的公司,而是一些经营网赚或者刷信誉的公司,还有卖A货的(商家),而这些客户需要的几乎都是兼职简历资源。

据“卖家”介绍,现在黑市上卖的都是兼职岗位简历,全职岗位的应聘简历基本没人要。这是因为兼职岗位求职者的转化率高,他们一般不会拒绝来电或好友申请。

有“卖家”称,他手中的简历资源大部分被拿去做卡发短信。他也做卡发业务,给这些求职者发送短信,可以加名字发送,效率很高。

什么是卡发短信?资料显示,卡发短信指的是虚拟网关短信,这种短信显示的是服务器上的虚拟手机号码,而且每次都不一样。卡发短信适合大量群发,适用于广告宣传、促销等营销方式。

网友:保护隐私信息,刻不容缓!

“简历收集”产业链一经曝光,话题#1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迅速冲上微博热搜: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有过简历信息泄露的经历: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对于如何遏制泄露行为,网友纷纷表态: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但更多的网友呼吁:保护隐私信息,刻不容缓!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亟待加强求职平台监管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网络简历贩卖是窃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民商法学教研室张鹏教授指出,简历买卖涉及到多方面侵权问题。而求职简历软件开发和简历购买者的行为,已构成共同侵权。他们将窃取的个人简历信息进行交易,这本身是违法的,属于无效民事行为,交易过程中的钱款应当由执法机关收缴。

“平台应当承担一定的数据安全保障和严格审查的义务。”张鹏说,在网站设计、网站建设维护过程中,平台有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如果用户信息泄露,但平台无所作为,则要承担间接责任。同时,对入驻企业的资格审查是当下网络平台面临的较大问题。正规注册的企业账号,如果被内部人员拿来做非法用途,那么企业则涉及管理不严。

张鹏说,不法分子非法窃取个人简历信息,就侵犯了求职者的隐私权。如果求职者因此接到骚扰短信或电话,个人生活安宁被侵扰,则构成隐私权的二次侵犯。

话你知:“倒卖简历”构成什么罪?

一元即可购买一条简历,拿什么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

《刑法》第253条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惩治违背公民个人意愿,非法获取、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愈加猖獗。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将本罪的犯罪主体由特殊主体扩展至一般主体,不再要求具有特定身份,任何人只要实施了法定危害行为都将构成此罪。

所谓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像简历这种一眼可识别自然人的身份并反映你的活动情况,也属于公民个人信息。

何为“侵犯”?刑法第253条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三种符合该罪的法定危害行为:

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

2、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

3、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

综合可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两种:1、非法获取;2、非法提供。

大数据时代,

个人信息都在“裸奔”,

个人信息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综合整理自 中国青年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经济网 桑磊在线 微博

编辑 张紫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