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百姓造好房子,是我们最大的福报”。

——宋卫平

葛衙庄,一个坐落在西湖龙井原乡龙坞镇的小村落;初闻之,字里行间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民沿路建造的民居房多是3层,没有太多的讲究,随着时光的变迁,已经很是破旧。

葛衙庄旧貌:路边的电线、没有规划随处散落着的农居房

2017年,拥有500年村史的葛衙庄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由蓝绿双城共同投资,蓝城集团主笔建设的龙坞茶镇PPP项目,先期启动工程除龙坞工业园区改造(九街)、西湖第一实验学校、龙门溪改造,还有葛衙庄的安置房;这也是宋卫平先生为打造“中国第一茶镇”,唯一亲任“荣誉镇长”的项目。

最低密度的安置房

葛衙庄安置房是目前蓝城集团建造的最低密度的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方,容积率约1.2,均是3-4层的多层公寓。

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现场实景图

项目启动前期,蓝城龙坞茶镇项目公司对葛衙庄家庭结构进行了详细调研,从独居老人到三代同堂以及部分租赁,考虑到不同家庭结构的居住需求和未来区域发展会出现租售的状况,户型面积设计的区间较大,涵盖50-150㎡之间。

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现场实景图

千年茶镇里的民国风情

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座落于龙坞风景区内,东邻“茶主题”文创园区(九街),南接龙门溪(正在改造),西邻万亩龙井茶园,北靠蚂蟥山以及杭州最大的“茶主题”公园,背山面水,风景秀丽。

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建筑立面实景图

为了充分与周边环境以及茶山融合,并区别于已经完成改造的龙坞茶镇·九街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风情,葛衙庄安置房采用了偏中式的民国建筑风格。

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建筑立面实景图

以浅灰白色为建筑基调,配合中式黛瓦;为丰富建筑的层次感和仪式感,立面加入适当线脚,将建筑划分为:基座、中部、顶部;与此同时,采用古典建筑比例的开窗和阳台;整个园区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情,气质端庄、典雅且细腻,犹如矗立在漫山茶园里的大家闺秀。

背山面水的公园居家

园区景观营造上,为了增加居民回家的归属感,在城市家具、景观小品、铺装纹样上,融入龙坞地域文化,如提炼生活中的农具、器皿、马柱、石臼、石墨、石碾等本土元素;采用龙坞农家植物,如茶树等,实现“山-居-水”融合统一及景观渗透;运用芳香植物、养生植物,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营造对居民健康有益的环境;规划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安全的活动空间等确保园区内部的人文关怀。

龙门溪葛衙庄安置房段改造后效果图

在龙门溪的改造上,蓝城龙坞茶镇项目公司对葛衙庄的安置人口比例做了详细统计,居民共207户,总人数813人,总计儿童268人,老人298人,中年人247人,老人与儿童居多。基于此,滨水景区充分考虑安全性、人本性、生态性的基础上,由多个亲水栈道、慢行步道、亲子活动广场、健身运动广场串联起来,构成了多层次、多主题的健身、休闲、娱乐、亲子滨河公园。

可能是杭州+浙江最好的城中村安置房

龙坞茶镇的整体开发建设,将打造未来国家5A 级景区、茶全产业链孵化平台、茶文化朝圣地;葛衙庄安置房除了提升居民居住和生活品质外,还规划了6000方的商业,这些商业将会返还给村民,集体经营,为居民创造营收;除此之外,茶镇的开发也将带来更多就业的机会。

龙坞茶镇·葛衙庄安置房建筑立面实景图

葛衙庄的葛锦祥大爷说,以前他家里3层楼300多平方,有个很大的院子,自己和老伴两个人住,拆迁了很是舍不得。但是现在蓝城新造的安置房亮相了,房子造得比城里儿子家的商品房还好,环境也造得这么好,可能是杭州+浙江最好的城中村安置房了,以后又有系统的物业管理,园区又跟公园一样,觉得以后生活也会很不错,自己还可以分到3套房子,一套自己和老伴住,一套送给孙女,一套送给儿子老了回来住,这样也很好;现在还可以先租出去,以后在这“中国第一茶镇”里打工的都是大学生了,素质高了,园区的管理又规范了,也就不用再担心以前租客偷东西这种烦心事了,说完葛大爷不好意思地捂嘴笑了。

后记:

据记载,龙坞镇的葛姓祖宗来自东阳的葛宅,葛氏家谱传承脉络第七世三兄弟分别来到转塘镇的午山村(王衙庄)和龙坞镇的葛衙庄村和龙门坑村。明代初期,葛氏祖先寅亮公出生就在转塘午山村,并置业在葛衙庄村,官至户部侍郎。由于在葛衙庄置别业,葛衙庄的村名便由此而来。社区居民也大多数都姓“葛”。 1958年为杭州上泗公社龙坞管理区葛衙庄生产队; 2007年为转塘街道葛衙庄社区。

经济开发的脚步,拆除了原有旧房、旧镇,蓝城龙坞茶镇项目公司认为,葛衙庄拥有500多年历史,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历史积淀的印记,更是村民内心的故乡,园区名字不可轻易更换。保留葛衙庄命名,既是对过去的时代和人物的致敬,也是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贡献和功业。

(新闻来源:杭州龙坞茶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