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宗小宁

“近期我们发现你在食堂用餐期间校园卡消费较低,所以向你的校园卡内打入200元,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不少学生收到了一条短信,饭卡里“凭空”多出200块钱,有些学生还以为是诈骗短信。

大学“偷偷”给学生打钱,真不是诈骗

原来,这是中国矿业大学依托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该做法受到网友们的点赞。

“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方面,学校这种举措也是希望可以让学生有尊严地受助,做有温度的学生资助工作。”

中国矿业大学工作人员介绍,资助过程中没有公开信息,仅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向同学发送了短信提醒。

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发放800张价值100元的“爱心卡”让学生领取生活学习物资,通过“爱心车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假期返乡等暖心举措来帮助贫困生。

其实之前很多高校就有类似的做法了。

早在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创隐形资助的方法,采取“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的举措。

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学生饭卡,如果一个学生一个月在食堂吃60顿饭,平均一顿都不到7块钱,就给学生饭卡打钱。

电子科技大学,有一套专门的系统,记录了学生各类在校消费,比如说,吃饭花多少钱,买水果花多少钱,超市零食花多少,日用品花多少,每个学期坐几趟学校班车等等,非常详细。

再结合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情况、家庭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计算机会给出一份名单,告诉学校应该补助谁。

可以看到,很多高校都在关注贫困生资助的伦理问题,纷纷探索出了一套“隐形资助”的新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评议”的资助模式,在给予贫困生经济补助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他们自尊心和个人隐私的保护。

大学“偷偷”给学生打钱,真不是诈骗

在以往的“评议”模式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为了争取补助,纷纷“比惨”。这种局面,无疑挫伤了学生的自尊。

其实,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更敏感,也因此他们的自尊心会更强一些,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和人格上的对等。

所以,呵护他们敏感的内心,让他们不因为经济原因感到自卑,有时甚至比简单的经济资助更重要。

同时,利用大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精准定位贫困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各个高校对数据的解读上需要更加细致、科学和严谨。

大学“偷偷”给学生打钱,真不是诈骗

如果仅仅是以每个月在食堂的消费来看,还是可能存在一定漏洞的。毕竟在迅速发展的网络化时代,很多学生放弃去学校食堂就餐,而改为更加便捷的网上订餐方式,这样表面上看,他们校园卡上的消费金额较小,但其经济条件并不见得窘迫。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未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出现奖励偏差,这就违背了最初设置这种资助模式的初心了。

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需要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的方式,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资助环节的设置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能力。

资助本来是一种善意,相较于物质上的帮助,这种精神上的保护才是大学应该有的育人之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