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浴室,俗称大澡堂子,目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小区周边和大学内部,一种融入了北方人的血液、南方人视为洪水猛兽的神奇发明。

  千里迢迢来北方上大学的南方人,躲过了甜粽子和咸豆腐脑,习惯了干燥和雾霾,最终还是败给了触目惊心的公共浴室。

  一般来说,大学所在的城市越靠北,公共浴室的形式越奔放,比如没有隔间和浴帘的辽大和大连理工;而南方的大学往往是每个宿舍配有独立卫浴,四个人一个淋浴头;一些中部城市则中和了这两种浴室模式,在每层或每栋楼设置小型公共浴室。

  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疑问:同样都是大学,为什么浴室差距这么大?

  南北差异,不为节水

  大澡堂从来不是近代的发明,更不是北方的特产。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拥有热水蒸汽和淋浴的公共浴室。在中国,一般认为北宋时开始出现供大众洗浴的“民汤”,普通人冬天泡澡堂子成为一种风俗。在描绘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中,在街市两侧林立商肆之中就有一家香水浴堂。到了南宋时期,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共浴堂众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行业,称为“香水行”。

  既然澡堂历史悠久、曾一度盛行全国,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如今南北方浴室形态的分化呢?

  被广泛认同的原因之一是南方水资源充足,而北方缺水问题严重。出于节水的目的,北方人不会天天洗澡,因而家里没有设立浴室的必要。公共浴室应运而生,几十个人在一个大水池里清洗身体,水资源反复利用。

  但仔细琢磨,这其实不合逻辑。

  首先,由于卫生问题,泡澡池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北方高校的公共浴室,即使没有隔间和浴帘,也都是每人一个淋浴头。很明显,用水量并不会因为坦诚相见而变少。

  其次,尽管北方人在冬天洗澡频率低,但每次洗澡都会是一场持续一个小时以上的大战。“千时搓,万时泡”,平日里灰尘、脱落的皮肤停留在身上,必须在热水浸泡之后用力揉搓才会被洗干净。据《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0)》透露,北京人均综合用水量每天约110升,而在洗浴业人均每次消耗300~500升。通俗地说,洗浴者洗一次澡,比在家三天耗的水都多。

  另一个常被提起的原因是南北方人性格的差异。从乐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就可以看出,喊出“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北方人多豪爽粗犷、真诚坦率;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体现了南方人的宛转和顺、含蓄细腻。所以南方人洗澡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而北方人光膀子也无所畏惧。

  201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调查也表明,南方地区集体主义倾向较北方地区更加强烈,对内外圈子即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边界更为清晰。也就是说,与北方人相比,南方人更在乎亲人和朋友,更排斥陌生人和对手;而北方人似乎并不抗拒和陌生人相处,甚至是在一丝不挂的浴室,也可以和他人谈笑风生。

  不难解释,由于躲避战乱、瘟疫和税赋等原因,中原人口不断地向南迁移,尤其是世族大家的南迁,使儒家文化逐渐向南渗透,宗族意识强烈。而传统的中原地区即北方地区,多次被游牧民族等“异族”入侵和统治,使得北方胡化程度高于汉化,久而久之形成了粗犷不羁的性格。

  后来受建国后集体经济的影响,北方人习惯了上百人共食共浴同工同寝,私密空间几乎被压缩到没有;而南方私营、乡镇企业较多,邻里之间存在竞争,所以提防外人就格外重要。

  但仅仅是性格差异也不足以解释洗澡方式的不同。在个人意识和隐私观念越来越强的95后中,仍然有很多来自北方的大学生不畏惧学校的公共浴室。他们并不是不在乎,只是因为从小就被父母带着去泡大澡堂子,在公共浴室洗澡和在食堂吃饭一样自然,完全没有跟隐私二字扯上关系。

  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来自上个世纪的大澡堂

  最初北方人一起洗澡,主要还是因为冷,以及穷。

  以北京为例,从1950年至今,1月最低温平均值为-10℃;位置稍南的山东和苏北每年也都会跌破-10℃,更不用说动辄零下三四十度的东北地区了。

  北方狼在南方冻成狗的传说源于北方集体供暖的普及,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集体供暖才逐渐开始出现在北方中小城市的每一栋公寓中;而如今没有暖气的农村仍是一间屋子半间炕,下了炕就要把自己全副武装。

2017年5月22日,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香河街道范家河村,村民依然在使用蜂窝煤炉子烧水/视觉中国

  此前,家家户户只能自己烧蜂窝煤或小锅炉取暖、做饭、生活。且不说乌烟瘴气、异味呛人,小炉子的实际取暖效果非常有限,毛衣棉袄一件都不能少,脱个精光洗澡更不可能。而热水的唯一来源就是小炉子上的铁皮水壶,即烧即洗也只能勉强够用。

  冬季洗澡对水温和室温的需求促成了公共浴室的繁荣。澡堂店主用大锅炉烧热水,铺设管道和暖气片,提供了普通人家里无法创造的洗浴条件。市场经济之前,大澡堂基本上都是国营的,票价不高,一个小城市里国营浴室的数量也不会太多,冬天基本上每天都人满为患。

  受限于物质经济条件,无法在每个单间里都安暖气片,所以索性就敞开了,铺一组大的暖气片给一整间澡堂供暖。被冻到质壁分离的北方人,迫于无奈只好把隐私二字抛在脑后,没有隔间的大澡堂子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倘若在国营工厂或事业单位工作,则无需和陌生人在大澡堂里推推搡搡。改革开放前期,在以东北、河北、山东为代表的北方,工人们住的是工厂家属院,吃的是工厂食堂,逢年过节拿的是工厂的油米肉酒,工厂烧锅炉余下了很多热量就造个大澡堂烧热水。来洗澡的人们既是同事也是街坊邻居,难得不用奔波于工作和生活,一边泡在热水里一边闲言碎语家长里短,于是洗澡这一活动也被赋予了社交属性。

  同样是冬天需要供暖设施才可以洗澡的南方地区,一度也有很多公共浴室。旧上海流行一句扬州老话叫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意思是说一些闲人早上在茶楼吃茶,茶水灌满肚子,成了“皮包水”;晚上到混堂,泡在浴池里逍遥自在,又成了“水包皮”。

  但是由于南方空气湿度大,很容易感觉“浑身黏糊糊的”,冬天顶多两天就得洗一次,夏天恨不得一天洗三次。所以只要有办法,条件再拮据的南方人也会在家里设置淋浴间,甚至即使没有卫生间,也要有澡盆澡桶,烧水洗澡。天冷时用浴罩罩住澡盆,使热气不散发,既私密又暖和,随时都能用。于是公共浴室无人问津,渐渐衰落。

  相比之下,在寒冷干燥的北方,一周洗一到两次也可以接受,所以去大澡堂的习惯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在冬天水雾弥漫、人头攒动才显得热气腾腾,泡得小脸红扑扑,出门迎面遇上冷风,顿时头脑清爽。不过天气转暖后,北方人也愿意天天在家里冲澡,公共浴室关门数月,直至下一次凛冬将至。

  不可否认,高校浴室受当地习惯的影响很大。以位于辽宁沈阳的东北大学为例,2017年4997名新生中有3224名来自北方省份,几乎是南方人数的两倍,其中来自辽宁的就有1215人。东北人偏爱热气腾腾的大澡堂,当地的大学便沿袭了此传统;又由于学生来自周围区域的比较多,生活习惯相似,所以一直大澡堂保留至今。

  大学拆不起澡堂

  然而我们已经不穷了。

  1988年,中国第一台真正可以洗澡的电热水器研发成功;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商家还开始研制、生产浴霸。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家里安装供暖和洗浴设备,曾经辉煌一时的公共浴室,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自2000年到2012年,江西省南昌市内有50多家公共浴室注销工商执照,占了办证浴室的5成。顾客从十年前的日均百人减少到不超过10人,剩下的只有农民工和一部分洗蒸气浴的老年人,成本都赚不够。

  创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修脚技艺著称京城的清华池也曾在2000年左右跌到了谷底,改造硬件设施后,吸引回头客得以维持。美国《洛杉矶时报》2011年7月17日发表题为《城市改建威胁到北京最后的澡堂子》的文章,称北京最后一家传统澡堂子双兴堂也面临拆除。

北京鑫园浴池是北京最早出现的浴池之一,原名“鑫园澡堂”。据传,该浴池始创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浴池最初的创办人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义子李福庆,1956年,浴池公私合营变成了“国企”,直至2014年全面停业/视觉中国

  这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从来没有去过公共浴室,无论来自南方还是北方。由于技术的普及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这代95后中很多人从小就在家里洗澡,暖气浴霸热水器一应俱全。第一次见到大学里粗犷的大澡堂,捂住眼睛匆忙逃窜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相比之下,大学洗浴设施的改善进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实行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于1952年仿照苏联模式进行高校院系调整,也顺带学习了苏联在世界上领先的集体供暖技术。

  当时国内物质条件并不发达,为了降低成本,各大高校均使用蒸汽锅炉,开水房和大澡堂在锅炉房附近,便于管道搭建。洗漱和饮用的热水只能从开水房接回宿舍,宿舍楼里没有热水,更没有洗澡间。

郑州师范学院东校区的食堂到澡堂一段路上,每天早上都有数百只五颜六色的热水瓶排队“候水”,成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视觉中国

  之后的几十年里,各高校不断更新硬件设施,但是因为涉及供热供水管道的铺设和大量宿舍楼的重建,工程量大,耗费资金多,通向独立浴室的路步履维艰。于是出现了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家家户户都用上热水器、享受着独立卫浴带来的便捷时,大学里还是那个五十年前的公共浴室。

  2006年12月,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对三个年级的住校研究生进行调查,只有17.3%的男生和21.3%的女生对学校浴室满意,有46.5%的男生和34.3%的女生表示完全不满意。校园只有一个浴室,设备经常损坏,扩招后人数激增,学校发展的速度赶不上扩招的速度,引发同学不满。

  与此相比,对学校的教学设备有52%的男生和53.4%的女生是比较满意的,对校园绿化有66%的男生和68.8%的女生是满意的,说明学校的确在为改善校园环境而努力,但避开了澡堂这块硬骨头,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满足了教学需求。

  近十年,各大高校都在渐渐做出改变,同学们对浴室越发强烈的不满得到了反馈。

  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招商引资800余万元,彻底废除煤锅炉,关闭公用澡堂和开水房,利用第四代热水设备“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将洗用热水和饮用开水引进到每一栋宿舍楼,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应热水开水。

  更多高校则是在重建宿舍楼的同时改善洗浴条件,增设独立浴室和新型供暖系统,逐步淘汰旧宿舍楼,直到每个同学都能在宿舍用上热水,洗澡的时候拥有私密空间。

  北大完成宿舍楼重建工程后,每层楼都有了小型公共浴室,有墙壁和浴帘隔成八个单间,50年代初建的老澡堂前被推倒。

  但这种彻底的改造,往往是个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殷伟. 趣话洗澡[M].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2】 费朗索瓦丝·德·博纳维尔, 博纳维尔, bonneville,等. 原始声色:沐浴的历史[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3】 孔维民.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人与北方人性格差异及其成因初探[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2):55-61.

  【4】 戎霞. 南北洗澡论[J]. 广西文学, 2002(6).

  【5】 马欣然, 任孝鹏, 徐江. 中国人集体主义的南北方差异及其文化动力[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10):1551-1555.

  【6】 彭成飞. 北方人比南方人到底差在哪儿?──南方人和北方人观念差异分析[J]. 文明与宣传, 2000(5):4-7.

  【7】 龙腾, 陈远生, 燕然然,等. 1951年至2010年北京市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J]. 资源科学, 2012, 34(7):1287-1297.

  【8】 孟哲, 刘应宗, 金宇澄.?我国集中供热的现状与对策[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4, 21(3):66-69.?

  【9】 刘星文, 南昌5成公共浴室已关门, 澡堂子out了?. 南昌晚报, 2013-03-15.

  【10】 章诚, 陈素琴. 不同性别研究生校园生活满意度调查——以H大学为个案[J]. 社会工作, 2008(8):44-47.?

  【11】 黄志国. 高校集中洗浴技术的分析与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 2011(12):290-291.

  【12】 游丽, 蔡武. 变堵为疏 人性服务 构筑安全防火墙——华中师范大学将洗用热水和饮用开水引进到每一栋学生宿舍楼[J]. 高校后勤研究, 2010(4):89-90.

  【13】?

  【14】 常松南. 浅析江苏省省属高校十年基本建设情况[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1):110-113.

  【15】 侯艳红. 小议高校校舍建设[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s4):172-173.

  【16】 孙华, 陈威. 北京大学校园形态历史演进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2(3):37-43.

  【17】 葛忠雨. 老北京的澡堂子[J]. 文化月刊, 2009(5):69-69.

  【18】澡堂的“技术改造”. 新华网, 2016-04-16.

  作者:信鑫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