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辅银|庐山印象记

★2018|11|24   总第713期

作者简介:刘辅银,中学教师,教学之余涂鸦以自娱。偶有文字见诸报刊及微信平台。

庐山印象记

文|刘辅银

庐山之魅力在自然与人文的互渗,自然在这儿展现雄奇之美,人生在这儿上演精彩剧情,随着时间推移,人生沉淀为历史,变成人文,如同酿酒,时间会让酒香变得醇厚,让人陶醉!同时,自然之景被文化浸染,变得耐人寻味。

游庐山有两条线路——自然线和人文线,我们走的是人文线。

单说锦绣谷,深邃幽美,一条小径将谷中美景、传说如珍珠般串起。我不想移步换景的描写,什么仙人洞、谈判台、下面远处陶渊明的柴桑等,我只想说一说直击我心灵的“险”

一处巨石,从山体伸出,下面是空荡荡不见底的山谷,山谷中杂树丛生。这块巨石上面,一道黄漆画出的椭圆区间,提示人们不可往外挪步。对我来说,不用说往黄线外站,就是远远的看着,就已经心跳加速,小腿发软!居然有一两个人气定神闲的站上去,我不得不将目光移开,这时发现旁边有一块“谨防坠崖”的牌子!

后来看到“鹰嘴探壑”,觉得形容这块石头十分贴切!

还有险峰,设有安全围栏。从上面俯视,有人指点说,山下川原房舍人烟稠密处即是陶渊明的柴桑。我们沿旅游线路路往前走远,回过头来远望,才知道这才是现实中的壁立千仞,大自然的“鬼斧”从险峰之顶垂直劈下去六七十米,真正九十度,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这一路走来,我与许多游客是又好奇又害怕,人哪,真的很有意思,玩的就是心跳!

后来参观八大庐山会址,看到董必武与张鼎丞坐在“纵览飞云”的巨石上,那时的董必武已是一位七十三岁的老者,可想见作为革命家的气概!

毛主席题诗仙人洞“暮云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更是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气魄!

庐山不仅秀丽,更是充满着惊险!正是秀丽与惊险的统一构成了庐山的美学内涵,成为一种壮丽人生的象征与寄托!

这些险处正是一颗颗不安现状的灵魂的栖息之所!

庐山到处都是历史沉淀为人文的景观。且不说美庐,且不说19377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也不说朱元璋为感谢周颠而竖立的御石碑。只说庐山会议即中共八届八中全会旧址。

会址一楼是展厅,影视资料和图片文字尽量把我们游客带回历史中,去感受历史的真实。“逝者如斯”,何况图片与影视也只能呈现表象,历史的本质需要后人以想象与智慧去触摸与抵达。

会址二楼会议场才真正有点震撼到我。当年的布置,座位上参会者的名字,摆放的茶杯,主席台后面红旗簇拥的毛主席巨幅画像,仿佛就要开会了,毛主席和中央委员即将到达会场,真实感最容易把我们的想象带回历史,我站在会议室门口陷入沉思。

彭德怀以打硬仗著名,但政治上的硬仗又不同于军事上的硬仗。我不想去谈论政治,我只对人物性格感兴趣,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命运。彭德怀不可能反党反革命,也不会反毛主席,但是与毛的激烈冲突还是发生了,他的万言书中关键的两句话“政治挂帅不能代替经济法则,更不可能代替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政治挂帅与尊重发展规律并重,不可偏废”,应该是焦点。

据说,庐山会议前,毛点名要彭德怀参加会议,可见毛是知道彭德怀有意见,但是他不回避,这也是毛的性格。

本来庐山会议第二天准备结束了,彭德怀在小组讨论存在分歧的情况下,七月十三日晨去找毛,而毛正在睡觉,于是才有万言书,彭德怀的性格决定了他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于是会议主题突然转变,形成对彭的批判和一边倒的态势。

两位巨人同样刚烈的性格决定了冲突不可避免,也决定了人物命运的走向——或悲剧或崇高,后代自有评说。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摘录一段网上的资料(私下以为可信)

“庐山会议原本是为了“纠左”,但会后却在全国展开了“反右倾运动”(反对以彭德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上万名党员受到了批判。其中大部分的党员在1962年被平反,恢复了工作;但设下了底线:“谁都能平反,唯独彭德怀不能平反。”彭德怀于是在当年愤然上书八万言,要求平反,贺龙受命成立彭德怀专案组进行审查,但无结果。”

“唯独彭德怀不能平反。”语气坚定中带有不可饶恕的味道。那是不是因为彭德怀真的就是反党反革命呢?请看下面我继续引用的资料:

1965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最后一次接见彭德怀,对其承认“真理也许在你那边”……让其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副总指挥。”

毛泽东有所让步,有被八万言的感动?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性格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决定了冲突。

毛在19591962年上庐山都有诗作,“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写于1962年的会议期间,此时彭没能在庐山,也不可能欣赏到毛诗中的“无限风光”了。

庐山会议还让我想起林彪的深沉与黄克诚的执着,还有许多人的态度中折射出的性格。我无意于褒贬,我只是惊奇于个性差异如此之大,人的个性也如同黄山的一座座山峰一道道幽谷,或突兀挺拔或高深莫测,让人仰视让人回味!

庐山的许多自然景观寄寓着人生理想,渗透着人文情怀。这些人文情怀大体有三种:入世,出世,在出世与入世界之间徘徊。毛诗中描写的劲松就当属入世情怀范畴,桃花源与吕洞宾的仙人洞有避世情怀的寄托,而白居易当年写《大林寺桃花》一诗的地点——“花径”,让人感悟到一个疲于宦途者的“春天”是在名山深处大自然的怀抱。对于今天大多数奋斗在职场的人来说,或许更多地倾向于白居易式徜徉山水,亲近自然,调整、轻松自身吧。

我想,像我等匆匆过客,登山的意义在于,回眸一下历史烟云,感受一下山川之胜,领略一下诗文之美,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非身临其境不能体会,虽然没能亲临含鄱口,但也在上山的车中俯瞰过山下大江川原房舍之景,也算稍补遗憾!

放下手头烦琐,进山当一回神仙,做两天隐士,或寻找一处心灵的春天,或站一下险峰,做一次白日梦,算是触摸一下英雄情怀!

附记:

二零一八年十月二日,我与金节平两家游庐山晚归,我与两家的儿子在下山口等车,在夜晚的山风中瑟瑟发抖,山风像一瓢瓢冷水往身上浇,肠子都悔青了,把外套留在山下车子里,就因节平一句“爬山热喔”! 现在又恨山上堵车,一回回朝山中来路张望,一回回失望,急得想骂人……熬到车来,如遇救星。

下山路上,能见到后面黑暗里点点灯光游动,那是像我们一样下山的车子。远处光亮一片的是九江市区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别鸣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