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终身学习之旅。

  文源 | 留学全知道(ID:EduKnow)

  作者 | 佐撰编辑 | Vivi

  引 言

  家有青春期熊孩子,既不主动和父母沟通,也不愿意听大人的话,不少父母都为此头疼抓狂。

  他们为什么这么叛逆?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互信的关系,无话不谈?这位妈妈给你四条“黄金法则”。

  01

  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正常”?

  家有青春期熊孩子,父母聚在一处难免吐槽熊孩子们令人抓狂的行为:

  放学回家,直接进自己的房间,把门一关,不到吃饭时间不出来,而且吃完饭扔下碗筷又回房间;

  让TA和父母一起去探亲访友得威逼利诱,好不容易出场还可能一脸不耐烦的倒霉相;

  在路上偶遇TA和小伙伴们在一起,TA看着你满脸都写着:我不认识你!别过来给我丢人!

  跟TA的对话,要么得到的是“嗯”“还行”“没啥”“老样子”这类漫不经心的应付,要么是吃了枪药似的对抗,要么是任你苦口婆心声泪俱下TA只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

  你说东,TA说西;你让TA打狗,TA偏偏骂鸡;你说早睡,TA要晚起;你说好好学习,TA说玩会儿游戏……

  在与青春期熊孩子的相处中,父母最常问的问题之一就是:这熊孩子究竟正不正常?

  美国心理学家带来的好消息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正常”。

  青春期孩子自身正在经历一场从生理到心智的打怪升级,这场战役之艰苦,称之为人生最具挑战的战役也不为过。专心应对这场战役的孩子,每一个都可能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因此,一个青春期孩子最正常的表现就是“不正常”。他们令父母抓狂的程度大同小异。也许你觉得自己家的熊孩子特别难缠,其实邻居家那个在你看来 “正常”的阳光大男孩可能刚把他爹妈气吐血。

  02

  孩子渴望独立、脱离父母

  心理学家总结了青春期孩子在与父母相处时的几大特点:

  

  自我意识的觉醒

  TA特别关注自我,容易陷于自我的小世界,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如此与众不同,很难得到父母的理解。甚至于,身体和心智的成长速度太快,TA时常连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怎么会突然兴高采烈突然又没精打采。而父母则认为孩子过于自私和自我为中心,喜怒无常。

  

  与父母的距离感

  TA急于与“老东西们”划清界限,一方面,TA格外重视个人私密空间,要与父母保持物理距离;另一方面,TA不愿意与父母沟通,要与父母保持心理距离。而父母却因此感觉失去了对孩子的控制,而担心焦虑。

  

  奇葩的价值观和行为

  TA喜欢奇葩而诡异的玩意,极端的思想、言论和夸张的色彩、声音、服饰……,这些满足TA青春期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的心理需求,是一种“独立”的象征。而这些,又恰恰是父母长辈看不顺眼的。

  

  理想主义却又缺少经验

  TA胸怀大志但苦于无处下手,理想很性感,现实又太骨感,简直要把TA扯成两截。TA知道父母比自己有经验,但要么怀疑父母的经验还中不中用,要么厌恶父母的指导方式让自己颜面尽失,所以宁愿自己的黑暗中痛苦摸索。而父母却感觉这孩子又犟又拧、不听劝、不识好歹。

  

  热衷冒险

  荷尔蒙让TA感觉精力充沛、无所不能,冒险、违规、不走寻常路,这些都会让TA兴奋不已,而且,TA没来由地坚信倒霉的事不会落到自己身上,“老东西们”的警告都是吓唬人的,偶尔出格不会有不良后果,只会让自己的人生多些传奇色彩,当然TA才不会把自己的冒险告诉父母长辈呢。而在父母看来,孩子游戏在悬崖的边缘,简直是成心跟父母作对。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减少与父母的联系。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也正是源于此:从熊孩子那里能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少,自己发出的信号也基本被熊孩子屏蔽——熊孩子要失控了!

  如果能保障与孩子的沟通渠道的畅通,不但父母可以少些焦虑,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渡过青春期的重重困难,避免青春的小船触礁甚至沉船。

  03

  我和17岁儿子相处的四条法宝

  我家有17岁青春期熊孩子一枚,自称“会做视频的厨子”,厨子不是牛娃我亦不是牛妈,但值得欣慰的是母子二人无话不谈,靠的是四条法宝:

  勇于示弱

  

  与过去几千年的家长相比,21世纪的父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人生经验的颠覆感。

  在我青春期时,90%以上的信息、技能只能通过家庭和学校获得,家长老师的话跟圣旨等同,生活的小天地不过方圆三、五公里。而会做视频的厨子,做菜、做视频、编程几乎全部是从网上自学的;他知道天涯海角发生的事,对左派右派的政治观点有自己的主张;当我抱怨他天天宅在家里不出去结交朋友时,他告诉我,他的朋友都在网上,而且遍布北美大陆,不但陪他玩游戏,给他的视频提建议,还陪他写作业、聊天。

  17岁的厨子不仅远远超越了17岁的我,甚至在很多方面也超越了现在的我。我时常对厨子说:妈妈的一部分人生经验好像已经过时了呢,看样子以后要指望着你来指导妈妈了。

  这并不是口头的谦虚或敷衍,而是由衷的感叹。

  中国文化中最坑娃的观念就是“父母为大”“父母全能”“父母永远是对的”。这个观念,在造成亲子冲突的原因中大抵可以排第一。

  父母放下架子,坦承自己的无知和弱点,并主动向孩子请教,会让孩子感受到自我价值,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可,既有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更能得到孩子的尊重,从根本上打开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倾听他的感受

  

  前不久,厨子日夜兼程赶期末的大作业和准备期末考试,有一天扛不住了抱怨说:事情太多了,实在忙不过来,要死了。

  我马上体贴而自以为委婉地献上自己十余年在世界500强公司做IT经理所积累的宝贵的时间管理经验,结果,换来的是一声长嚎:妈妈!!!我不需要你给我出主意,我只是想要你倾听我的感受!

  父母作为有人生经验的一方,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急于给建议、解决实际问题,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而青春期孩子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最关键的是这些问题使他们感觉不舒服、不开心、不痛快,如果能帮他们跨越这个情绪,他们自己就可以找到办法去解决那些问题——当然,有可能他们找到的办法并没有父母给予的办法有效,这也是很多父母急不可待地推销自己的“建议”的原因,但让孩子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也正是青春期孩子获得自我控制权的重要途径。

  除了急于给建议,父母常犯的沟通错误还有:给孩子贴标签、死板生硬、急于评价孩子的观念对错。一出口,要么把孩子的话题封死了,要么,把沟通引向争执。父母要学会使用开放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知道自己无论说什么,都能得到父母的认真对待和倾听时,自然也就不会拒绝沟通了。

  当孩子说

  你绝不

  要说

  你要

  避免说

  你可以说

  数学老师太讨厌了!

  你咋不看看你自己多讨厌?

  我觉得你们数学老 师很负责,很通情达理啊

  发生了什么?坐下来说说看

  我不想写作业!

  我就没见过你想写作业的时候!

  不写作业明天上学怎么办?

  今天的作业有什么特别麻烦的吗?

  为什么我就不能晚点再睡?

  你就是想尽办法多玩一会儿游戏!

  上床时间是家里的规定,也是你自己同意的

  今天想晚睡是有什么事吗?

  我觉得上大学根本没用!

  你觉得?!你算个屁?

  你看看这篇文章,数据证明学历越高收入越高生活越好

  我不这样认为,但我很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看?

  认错态度要好

  

  厨子终于忙活完期末考试后,迎来了两个月的暑假。我忍不住跟他叨逼叨暑假计划,希望他能好好利用这个暑假,先查一查几个旅游目的地的攻略,再多读几本书,想想明年申请大学的事。

  眼见着厨子的脖子越拧越歪、白眼仁越翻越大、一侧的嘴角离耳根子越来越近……

  说实话,看他那德性,我心里火苗子也噌噌往上窜,但还是马上闭嘴煞车,换上跑步服,出去跑步败火。跑步回来,对厨子说:妈妈刚才没忍住,又唠叨了,对不起。

  厨子很大度:没关系,你说的也有道理。暑假的安排我会想想。

  所有的育儿专家都告诫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别唠叨!但我敢说,没有哪个父母没犯过这个毛病。实际上,一个正常的、平凡的父母,必然犯过育儿专家警告过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犯错误的父母,那是妖孽。

  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认账,在孩子面前死撑着。青春期孩子有明确的是非观,对父母的崇拜正在走向另一个极端:凡是父母赞成的孩子都反对,凡是父母反对的孩子都赞成。父母犯错却不承认,换来的不会是父母的权威,而只能是孩子的嫌弃——哪怕孩子并没有表现出来。

  逗逼的力量

  

  有一次我长篇大论、义正辞严地点评了厨子的不当言行,厨子一直默默不语,等我说完,他平静地说:妈妈,你说得道理都对,但你这样说话,没有人会愿意听。

  现在,我们的“话”风常常是这样的:

  

  厨子:明天考试我感觉还没有复习好。我:赶紧玩两局游戏压压惊!

  我:趁春假赶紧去学车考驾照吧。厨子:我不想学车,我本来想在家做几个游戏视频呢。我:求求你快去考驾照吧,这样你娘我出去喝酒就有代驾了,可以随便撒酒疯啦~~求求你啦,我盼这一天都盼了17年啦!厨子:你不怕我学会开车后酒驾?我:信不信我会把你打得你亲妈都认不出来?

  我:你娘我16岁就有男朋友了,你到现在还没个女朋友。【嫌弃脸】厨子:瞎说!我有女朋友(指他自己组装的电脑)!我:你那女朋友亲起来硌牙……厨子:你真的觉得我应该认真考虑找女朋友啊?我:说的好像你认真找就能找得到似的。厨子:果然不是亲妈啊~~~到底你要闹哪样啊啊啊啊啊

  这是一个逗逼得逞的世界,一本正经越来越不讨喜,局座张召忠的亲身示范告诉我们,逗逼、鬼畜、卖萌才是战无不胜的。

  回首一、两年前,也曾与厨子有过激烈的冲突,凭着四条法宝,母子关系穿越狂风巨浪走向风平浪静。

  

  青春期,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苦战役。

  从孩子的角度看,TA在与自己、与家庭、与社会乃至世界对抗,目标是取得对自己整个生存空间的控制权,以此获得自信,也唯有如此,TA才能最终与自我、与世界达成和解,收获一生的幸福。如果TA在这场战役中失利,则要煎熬一生、痛苦一生。

  从父母的角度看,一方面人到中年无时无刻不要面对家庭、职场方方面面的压力,一方面自己的家长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难免心力交瘁。

  然而,谁让咱当初生了这孩子了呢?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养育一个独立并自立的人。父母有责任主动调整自己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模式,协助孩子走向独立。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配合自己、将控制权移交给自己时,TA会愿意开启心门。愿父母能凭着自己智慧和人生经验,和孩子双双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最后,特别感谢厨子对这篇文章的杰出贡献,第一稿被他毫不留情地枪毙了,对第二、第三稿亦提出诸多修改意见。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为厨子点赞。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