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东方的太阳慢慢升起在喀什古城的上空,温柔的阳光倾洒在古城高低不一的土黄色房子上,在那些拐拐角角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影子。

喀什古城街道

喀什市城区的解放北路把古城分成东西两个区域,东区有东入口和北入口,西区有西入口和南入口。整个古城区域内有较宽的马路、较窄的巷道和曲曲折折的小径,究竟有多少如此复杂的地形通道,至今谁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无论进入哪个看似复杂的街口,最后都能从另外一个巷道走出来,这就是喀什古城的神秘之处。

喀什古城小巷

根据汉唐以来西域诸城廓土遗址来看,有历史专家认为,喀什古城这种交通和住房建造的复杂布局,完全是古代为适合战乱而巧妙设计的一种建筑模式。如今喀什古城居民,一代又一代地把房屋建在了历史文化堆积层上,所以也就延续和传承了先辈们的土建筑文化艺术。

古城建筑

古代先民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在人类聚集的城廓开展商品的交换和买卖等,后来这种方式便被维吾尔族称之为“巴扎”(集市)。为方便交换和买卖,人们便把交易的商品分成类别,并划分同类商品交易的区域。因此,喀什古城便出现了现在的花盆巴扎、铁器巴扎、木器巴扎、维药巴扎、帽子巴扎、首饰巴扎、菜巴扎等十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交易市场。

古城商铺

曾有人形容,喀什古城的巴扎,是古城的灵魂。这种说法难免有些牵强,不符合人类生活的逻辑。灵魂,可以说是一种信仰,人类不可能把维持生存的交易方式称为“灵魂”。

确切地说,喀什古城的巴扎,应该是古城的一种生命的延续。有了巴扎,就有了买和卖,也就有了维持生命存在的商品交易。毕竟位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喀什古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没有赖以生存的田地,只有依靠在巴扎上做生意,通过生产或贩卖商品,达到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的目的。

卖瓜的人

从古城东面的吐曼路走进古城里的阿热亚路,我们还未迈进路口,就看见了好几家摆在门前卖花盆和陶瓷的居民,他们坐在路边,等待顾客购买自己的商品,特别是希望外地游客能光顾自己的生意。我们发现有很多游客聚集在这里,他们不是在购买商品,而是双手拿着“长枪短炮”咔嚓咔嚓地进行拍照。尽管所有的游客路过不买东西,店主们还是面带微笑地配合着游客的兴致。

一位年轻的店主告诉我们,马路对面的高台民居曾是当地生产加工土陶的地方,最早的时候,人们都是购买这种土陶种花、盛水和当作摆设用,后来随着社会和时代迅速发展,公路、高速路、铁路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发达起来,那些内地的优质陶器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本地的手工土陶因技术和质地较差,逐渐退出了古城巴扎市场。

土陶制作

目前,在这位店主的花盆和陶瓷店里,还保留有当地的土陶,他顺手拿起一件土陶说,这件细颈土陶是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盛水的器具,因为用的时候怕碎,现在很多居民就用铝壶和铜壶来替代了。如今对面高台民居几户制作土陶的居民,因政府要修缮和加固,很多居民已搬迁到别处了,如果最终不改进技术和设备,本地土陶技艺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作为古城里的居民,除了家庭贫困的享受政府低保之外,有劳动能力和年轻的人,有的外出打工谋生,有的依靠政府提供就业岗位,还有的通过考大学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多的是依托巴扎维持着生计。因为巴扎是古城的脉搏,它的跳动和延续有力地支撑了古城的生生息息。

在弯曲的阿热亚路,一共有五个巴扎,由花盆巴扎依次向西为铁器巴扎、木器巴扎、维药巴扎和帽子巴扎,每个巴扎的商品是以巴扎的名字为主要经营模式,夹杂其间的店铺还有经营本地其他具有民族特色的商品,比如快餐店、干果店、玉器、手工艺品店等等。这些巴扎都是喀什古城生命的象征,是古城两千多年历史运转的车轮。如果没有了巴扎,喀什古城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巴扎上的水果

清晨七时以后,所有的古城巴扎很快就热闹起来,居住在古城里的小贩们纷纷冒了出来,他们麻利熟练地把蔬菜、水果、干果、衣服等摆在路边,然后开始了此起彼伏的叫卖,整个街道瞬间就被黑压压的人群填满了。大约到了十时左右,小贩们突然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路上还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好像古城巴扎从来就没有早市一般。这些小贩居民,就是喀什古城血液流动的一部分,他们的生存方式,也代表了喀什古城生命的延续。

缝制帽子的手工艺人

在帽子巴扎,我们见到了正在店铺门口手工缝制羊皮帽的店主玉努司.艾麦提,他的面前摆着一张不大的木凳子,上面放着磨刀石、剪刀、刀片、尺子、中性笔、针线和裁剪好的羊皮,很难想象就这么简单的工具,在他的手里仅一天的功夫,就变成了一顶既美观又实用的羊皮帽子。

手工艺人 玉努司.艾麦提

玉努司.艾麦提告诉我们,制作皮帽的手艺是父亲传给他的,五平米的店铺已经开了二十年,现在店里和门口摆放的水貂皮和羊羔皮帽,大部分都是他自己纯手工制作而成。每年可以卖掉五百多顶帽子,收入差不多近十万元,如果游客多了或生意好的话,达到十万元以上的收入不是问题。他说自己祖辈都居住在喀什古城里面,父亲曾训导他生活在这里,没有田可种也没有家传祖业,必须要掌握至少一门绝活,才能维持全家人的生计,才能无愧于古城的子民。

喀什古城的巴扎,是喀什古城手艺人的天下,几乎占据了整个喀什市手艺人的半壁江山。随便在喀什古城走一走,到处都可以看到帽子、首饰、衣服、摇床、乐器、铜器、铁器、木器、地毯、马鞍等等,他们在这里大显身手,全靠着绝活养家糊口,喀什古城也靠着手艺人们的绝活在不停地运转着生命的脉搏。

无论什么时候来喀什古城,只要静静地徜徉在巴扎的角角落落,耳边都会听到密密麻麻的店铺里传来的“叮叮当当”、“咔嚓咔嚓”的响声……这些声音亘古不变,而最终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最具活跃最具灵性的细胞。

对于喀什古城的居民来说,巴扎就像一座淘不尽的金山,没钱花了去巴扎,没衣穿了去巴扎,没吃的了去巴扎,遇到喜事去巴扎,心情烦闷去巴扎,想去溜达了也去巴扎,巴扎亦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精神寄托。

在喀什古城,巴扎象征着居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巴扎也体现着只属于喀什古城的一种特色,巴扎更是古城生命的一种千百年的延续。

今天,数以万计的八方来客涌进喀什古城,他们千里迢迢、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正是在巴扎的感召下,前来探访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踏寻汉唐以来的文化足迹,追寻曾在这里建功立业的仁人志士。

“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格局,重新赋予了喀什古城新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如今,它正焕发着从未有过的青春和活力,并向全世界人类宣告实现中国梦的时刻即将到来……

作为喀什古城的巴扎,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依傍着天山和昆仑,被流淌千万年的喀什河浸润着贯穿着,而古城巴扎里的居民凭借交汇融合的“四大文明”力量,正以崭新的姿态和生命迈向新时代新征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