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常熟的20位老人希望身故后一起做这件事~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

支塘镇何市社区来了20位老人

他们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话题而来

那就是:身故后捐献遗体!

这些捐献者中最小的未满50岁

最大的已经超过93岁。

01

如果你们要孝顺我,就在我活着的时候,等我死了,那些形式的东西我都是感觉不到的,这种孝我不需要。

——何保林

93岁的何保林,

拄着拐杖来参加座谈会。

他的姐姐何巧英

是支塘镇成功捐献遗体的第一人,

他们的父亲是

当年何市公社进行遗体火化的第一人。

何家一大家子

不喜大操大办的丧俗礼仪。

何家的龚晔、何家亲戚程筱丽

也都报名了遗体捐献。

回顾这一大家的“大爱之举”

这个家庭了不得,多家媒体称赞他们的“大爱文明之举”

93岁志愿者何保林发言

02

人都死了,搞这些仪式还有什么用呢?倒不如捐掉遗体还能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点贡献。

——陶惠英

陶恵英的家庭并不富裕,

大儿子早些时候便离开人世了,

小儿子也不在了,

家里就只有两个媳妇和她

一共三个女人。

吃过苦,经历过生死,

这么多年活过来,

她早就把形式的东西看淡了,

现在的她只求子女安好。

“媳妇对我好,

我死后也尽量不想拖累她们,

办丧事省下来的钱给她们生活,

给孙子念书,多好!”。

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

遗体捐献对这些老人来说其实很陌生。

当天来这里的大多数老人

都不太清楚遗体捐献的意义是什么,

只知道能“做点贡献”。

但“这就够了!”。

向办理捐遗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

03

我时常回想自己的一生,好像也没为社会做点啥,那我就把我的遗体捐了吧,能派上用场也算是没白活。

——何仲震

何仲震是在两年前的常熟新闻里

了解到支塘镇上有一位

叫何巧英的女士捐献了自己的遗体,

捐献遗体能为国家医学事业做贡献。

自那以后,

他就开始忙活捐献遗体的事情了,

先是说服了子女,

然后就跑去红十字会走流程了。

“我就觉得这是件好事,

其它也没多想,没多问”。

04

活到这把年纪,走过许多路,也结识到过各种各样的人,非常清楚自己该选择什么。

——曹仁良

曹仁良年轻的时候当过兵,

回来后做了司机,

一直做到退休。

虽然不了解捐献遗体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儿,

但做这个决定也不是一股儿脑热,

它就像自己一生中

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一样。

因为做出这个选择能帮助别人,

也算是做了件实事,

那就是对的,就是好的。

05

人家喜欢烧香来祈福,那我就通过捐献遗体来积福。

——归雪康

归雪康觉得

目前社会上有不少形式化的东西,

真正有意义的却往往被忽视。

他经常在电视里看到

山区里的人缺这缺那,日子艰苦,

而我们走后在这里

搞一大堆形式折腾人、浪费资源,

这些资源用来帮助人多好。

06

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人的亲身实例来鼓励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毛福宝

退休老干部毛福宝

受了妻子捐遗思想的影响,

夫妻双双决定身后捐献遗体。

毛福宝的妻子是

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

毕业后在湖北医学院教书。

由于早年接受过医学知识学习,

毛福宝的妻子早就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而毛福宝年轻时候是抗美援朝的老兵,

深受保家卫国、为国捐躯思想的影响,

所以老俩口一拍即合,

去年来到常熟市红十字会

办完了捐献遗体的手续。

志愿者毛福宝发言

现场剪纸表演庆祝重阳

大家畅谈着

关于身后捐献遗体的感悟和心路历程,

座谈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老人们意犹未尽。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