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最大尺寸“天哨”无人机首飞成功!

时评/三杉      图/来自网络

据环球网报道:日前,中国电科38所自行研发的传感器飞行器“天哨”在陕西蒲城机场首飞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次首飞的传感器飞行器“天哨”是38所自主研发的最大尺寸的无人飞机,具有全自主起降,巡航飞行,空地协同和地面接力控制能力。是38所重点发展的未来空中无人预警监视平台。

中国的无人机技术无论是民用或军用都处于世界前列。

民用是世界一流水准,全世界80%的商用无人机来自中国,美军也曾是中国商用无人机大客户。在军用无人机领域,我国和美国从出口总量来看中国还差4倍多。

中国最新的两种无人机:

一、“翼龙”无人机:

“翼龙”无人机是一架中低空军民两用,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总体设计与美国“捕食者”非常相似。“翼龙”于05年5月开始研制,07年10月完成首飞,08年10月完成性能/任务载荷飞行试验。“翼龙”无人机也采用常规气动布局,有利于长时间巡航的大展弦比中单翼,上V型尾翼,机身尾部装有一台100马力的活塞式发动机,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具有收放和刹车功能,机体结构选用铝合金材料、机头卫星天线罩采用透波复合材料。该机有效载荷包括各种侦察、激光照射/测距和电子对抗设备,机翼能够挂载小型空地打击武器,可执行监视、侦查及对地攻击任务等任务。可360°环视的光电吊舱与“捕食者”一样布置在机头下方,以获取最佳前向和环视视野,其中应该至少包括热像仪通道、白光CCD通道和激光测距/指示通道;“翼龙”翼下共两个挂点,主要机载武器为半主动激光制导空地战术导弹。

二、“鹞鹰2”国产无人机:

“鹞鹰”无人机源于军民两用高精度测绘系统“鹞鹰1”无人机起初其实是发展的军民两用高精度测绘无人机平台。在战术打击需求牵引下,将战场测绘、高质量战场视频获取、对地精确打击等任务特性结合起来,发展出了“鹞鹰2”战术侦察/攻击无人机。“鹞鹰2”无人机采用了类似“翼龙”的总体设计,但是又有很多关键的不同。“鹞鹰2”同样采用常规气动布局,上V型垂尾,机头卫星天线罩,但是卫星天线罩体积较小,机身下面设计了明显的合成孔径雷达舱,机头下方并未设计光电转塔,而是一个具有良好向下视野的光学舱口。

“鹞鹰2”战术侦察/攻击无人机起初源于我国“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重点项目。该项目攻克了无人机实现双装载遥感飞行的技术难题,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多载荷、同平台遥感成像,获取了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数据。

中国军用无人机进展惊人,与美国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正在训练更多军人使用无人驾驶飞机,并正在研制更先进的无人机供部队使用。中国有一种更加先进和常用的无人机,这就是W-50无人机,这是一种自重95公斤、载重20公斤的无人机,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最远操作距离100公里,飞行高度可达3000米。

中国制造的无人驾驶飞机价格低廉,在数量最多的无人机机型中,ASN-206/207是一款自重222公斤的飞机,载重量为50公斤。

207型无人机持续飞行时间可达8小时,一般飞行时间为4小时。距操作车的最远距离为150公里,巡航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80公里。

据公开资料显示,无人驾驶飞机部队由一辆控制车和6至10辆卡车组成。每辆卡车可运栽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及其弹射发射装备。无人机通过降落伞降落。1个无人驾驶飞机营由10架无人机组成,虽然不能连续提供1周以上的24小时侦察服务,但是,中国的有关人员认为这已经足够了。无人驾驶飞机营包括维修人员、设备和零配件。这种无人机可实时传送现场视频,并配备电子战装备。

不能持续在空中停留意味着中国人无法利用无人驾驶飞机最重要的功能。因此,中国正在研制接近美国最新设计的新型无人机。

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最大尺寸的无人机,具有全自主起降,巡航飞行,空地协同和地面接力控制能力。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未来空中无人预警监视平台。

有人认为,如果把自主起降技术应用于航母舰载机上,将极大提高舰载机安全系数。

由此可见,中国无人机技术的研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民用方面已经扩大到了世界上80%的市场,在军用方面,已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