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宁11月7日讯(见习记者 田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少老行当已经被崭新的企业所代替,百年老字号广育堂就经历了如此变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浴火重生,焕发新颜。

从偶然得知到倾心奉献,破败老厂换新颜

“济宁州,太白楼,城里城外买卖稠。一天门,南门口,吃喝穿戴样样有。老运河,长又长,抓中药,广育堂……”这首清朝时期民谣里的“广育堂”,就是现今山东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的前身。 广育堂取“广济世、育众生”之意,由李广育创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历经明、清、民国、新中国,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迄今已有440多年历史。

“我的姥爷是个中医,在他的熏陶下我从小对中医药有着难舍的情节和热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济宁唯一的中药厂濒临倒闭,当时感觉很可惜。”山东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新磊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自告奋勇接手当时的济宁中药厂这个“烂摊子”,正是源于自己的中医情节,但是到厂之后他还是被震惊了。“破烂不堪、墙倒屋塌,到处是垃圾污水。”杜新磊说,当时济宁中药厂欠债4000多万,职工的保险金等也都欠着,政府审计企业负债率达到了300%。

2003年,杜新磊来到济宁中药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生产,他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自己筹借了100多万作为企业的启动资金。杜新磊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GMP认证,达到了企业的生产标准。

从发现到保护,现代科技护航古方传承

“我当时因为不知道广育堂的历史,在改制时改名为‘方健制药’,但是2003年10月份,我在走访老职工时,偶然得知这个企业在1956年公私合营之前叫广育堂,至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杜新磊告诉记者,他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便开始申请商标保护,同时将对中药文化深有研究的张方鹏聘为公司高级顾问,对广育堂的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并建成了今天的广育堂博物馆。杜新磊告诉记者,作为广育堂镇店之宝的二仙膏是由17味道地药材依古法炮制而成,曾长年供奉衍圣公,成为孔府世代养生保健佳品。以二仙膏为代表的“二仙系列”是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其制作的原材料必须采用道地药材,炮制过程十分讲究。

传承至今的山东广育堂国药有限公司共收录1180个经典古方,其独有的“中药材古法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始人李广育化裁调制的“小儿牛黄清心散”与“二仙膏”并为广育堂的镇堂之宝。

截至目前,广育堂国药已在武汉、长春、焦作等地建设了龟板胶、人参、地黄等建设了原材料基地,以确保药材质量与稳定供应。另外,广育堂国药还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五家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二仙膏抗肿瘤临床验证及抗肿瘤细胞学的深入研究。

坚守匠心做好药,新时代迎来发展新机遇

广育堂在4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了传统的炮制技艺,精心选取道地药材,炮制过程严谨细致,制作过程严格把控、精益求精,始终坚守匠心精神,认真做好药。杜新磊介绍,广育堂在传统膏方炮制手段的基础上,充分保证了药材最有价值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而古方遵循古炮制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药效。

随着改革开发不断深入,中药市场迎来春天,广育堂立足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机遇,重新对企业进行了整体规划,整个生产过程全部实行自动化生产与信息化管理,有效的将沿袭百年的制药工艺与现代化生产技术相结合。

杜新磊告诉记者,这一规划完成以后,工作效率将提高6倍,节省人工70%,能耗下降50%,而差错率几乎为零,保证了产品质量。在品牌建设方面,杜新磊表示他们正在各地市开展建设广育堂中医馆,目前已建立30余家。除医院、连锁店等传统销售渠道外,广育堂国药还将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进行线上销售,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目前,广育堂正在规划与香港、菲律宾的合作关系,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