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意思就是:谥号时概括逝者生前行事而赐予的称号。善行有美谥,丑行有恶谥,使后人引以为戒。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小知识:大清仁宗睿皇帝,全称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清朝时期皇帝谥号较长一般都有二十二个字,后世在写皇帝实录或者奏折上为求简便,一般以庙号+谥号最后一个字称呼前任皇帝。

上期小编给大家分享了起到盖棺定论作用的谥号和庙号,特别是针对庙号做了详细的分享。还有很多朋友对谥号也很感兴趣,所以小编今天就详细给大家分享一下谥号的由来!请看下文。

在夏商时期,对于君王的称呼多是用干支,如太甲、盘庚、帝辛等。前面一个字据考证是一种祭祀方法(参考《历史的荒原》),后面的一个字则表示在哪一天进行祭祀。例如盘庚是指在庚日用盘这种祭祀方法祭祀祖先,祭祀也是对先祖执政历史的一种总结

一、谥号三部曲:请谥、议谥、赐谥

谥号是从周朝才开始有的,与谥号相关的制度叫做谥制,周以及春秋时期,“丧礼”分为:天王崩葬、公薨(hōng)、公葬、夫人薨葬、外诸侯卒葬等。

1. 请谥

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高级贵族崩、薨、卒后,按照不同等级向自己的上级或者尊者请求赐予谥号,这个环节叫做“请谥”。礼仪程序:先发讣(fù)告,同时请谥。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周人敬天,天子作为最高级别的统治者,当天子驾崩后,王室要讣告于天,同时向上天请谥。

《礼记·曾子问》:“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谥之”

天子驾崩后,大臣到南郊举行等级最高的祭祀仪式,继而行请谥礼,为已经逝去的周王请谥。当然,天子作为最高统治者,不仅要讣告于天,同时也要讣告于所有的诸侯国,所谓“天子之丧动四海。”

诸侯薨,则是需要向周天子讣告,并同时请谥,然后周天子安排王室官员前去吊唁(yàn),并且告诉诸侯世子谥号是什么。

据《白虎通义·谥》载:“诸侯薨,世子赴告于天子,天子唯遣大夫会其葬而谥之何?... ... 臣当受谥于君也”

诸侯去世后,除了天子,也要向诸侯同盟行赴礼,同时向同盟诸侯通报继嗣者(即继承人)。

其他贵族如卿大夫、名士逝后需要向周天子或者诸侯国君主请谥。这里有区别于周王朝的卿大夫与诸侯国的卿大夫。

2. 议谥

完成请谥后,逝者的上级尊者会派人前去吊唁,同时组织有关礼官根据逝者生前行事为依据,集体商议谥号,这就是议谥。

“礼:生有爵,死有谥,所以劝善惩恶也。礼,诸侯薨,天子谥之,卿大夫受谥与君,唯天子称天以诔(lěi)之。”——《公羊传注疏》

即:生前有爵位,死后由谥号,善行有美谥,丑行有恶谥,使后人引以为戒。诸侯薨,周天子赐予其谥号。卿大夫卒,其君赐予其谥号,天子的谥号有上天赐予。

《白虎通义》有云:“天子崩,大臣至南郊谥之者何?”

周天子的谥号由王室礼官、王嗣子及王室官员在南郊举行盛大的议谥礼,为天子定谥号。天议谥仅是形式,所谓的天议谥,含有苍天为证之意。

诸侯的议谥有两种情况。在请谥礼未废之前,有周天子及王室礼官共同议谥,由天子派遣王室官员前去吊唁,并赐谥。废除谥礼后由各诸侯国执政者和礼官自行议谥。

卿大夫及其他贵族的谥号,由其君议定。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3.谥法解

在周朝及春秋时期,谥号一般有一到两个字或三个字。议谥时根据逝者生前的行为事迹,一般时摘取逝者一生最具代表性的事迹给与相对应的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谥者,死后之称,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

意思就是:谥号时概括逝者生前行事而赐予的称号。善行有美谥,丑行有恶谥,使后人引以为戒。

谥法——是追谥的准则,谥号有美谥,有恶谥,《逸周书·谥法解》将谥法分为上谥法、中谥法与下谥法。其中上谥法谥号居多,中谥与下谥法仅包含个别几个谥号。如下图: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上谥法中的谥号并不都是美谥,但下谥法中的谥号都是恶谥。

古人好名,不论是身前还是死后,所以美谥也是历代王公大臣的追求。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子囊议恭王谥。

说是楚恭王(后谥号)重病期间,回顾自己一生所为,觉得有愧于先君、国家和大夫,所以自己选了“灵”和“厉”两个恶谥让大臣选择。

到了秋天,楚王薨,要下葬的时候,子囊与大臣一起为楚王商定谥号。

这时,大夫说:“君王已经有了命令”。

子囊曰:“不可,事奉君王的人,议定谥号时首先要举出他的善行,而不能依从他的过失。赫赫楚国,在君王的统治下,安抚征服了南方,教令施及到中原各国,他的尊荣可谓大了。有这样的尊荣,而且知道自己的过失,难道不可以称作‘恭’吗?如果首先举出君王的善行,那就请定谥号为‘恭’。”大夫们听从了他的意见。”

事实上,楚共王是怕自己死后大臣们会给他定恶谥,所以他反其道而行,先贬低自己,给自己定了恶谥,既体现了自己高风亮节和临终之悔,也堵住了大臣们给他定恶谥的路。

4. 赐谥

赐谥,是将议谥确定后的谥号以上天、周天子和诸侯的名义赐予逝者,并让礼官宣读,从而盖棺定论。赐谥的礼仪也相当隆重。在逝者灵柩移往祖庙大奠时,代表尊者的礼官,在灵柩前当众宣读赐谥策文,既告慰亡者,又使其善恶之名闻于天下。

二、谥号的发展

谥号始于西周,止于清末,期间曾废止过。谥号的作用也随着朝代的更迭,发生着变化。

1、西周至秦

西周至春秋前期,上至王室,下至诸侯、贵族、士大夫都非常注重礼仪。请谥-议谥-赐谥的流程都按照规定进行。比如天子向天请谥、诸侯向天子请谥。

周代自周武王之后,如周平王、周厉王、周幽王、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都是谥号。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随着王室东迁,春秋争霸的开始,周王朝礼崩乐坏,诸侯请谥之礼有废除的趋向。到了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皆废请谥礼,改为自谥。直至战国末年,各诸侯国谥法虽有不同,但也一直沿用。

2、秦始皇废谥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称始皇帝,后世子孙以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认为谥号乃是“子议父,臣议君”,不适合,且他也不想后世议论自己,所以将谥法废除。因此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都没有谥号。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3、西汉至唐初

西汉建立之后,重新启用谥法制度,且汉朝对于谥法管理十分严格,汉朝以孝治国,所以历代皇帝谥号中都带有孝字,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汉景帝的谥号是孝景皇帝,汉武帝的谥号是孝武皇帝。(汉武帝是少数几个生前就知道自己谥号是什么的皇帝。)

到了魏晋南北朝、乃至唐朝初期,由于社会动荡,谥号的使用逐渐平民化。

4、唐朝中期至清末

武则天执政后开创了叠加阿谀之词为自己定谥的先例,自此之后谥号的实质从盖棺定论之词逐渐转变为阿谀赞美之词,字数也越来越多。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祖的谥号都追赠为7个字,如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的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历史冷知识:古代皇帝的谥号从何而来?秦始皇、汉武帝是谥号吗?

到明清时期,谥号实际上已经成为统治者络络人才、驾驭臣子的工具。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谥号也完成其长达2900年的使命。

文章前面部分讲的较为详细,关于谥号的发展小编均以概括的形式跟大家做了简单的分享,历朝历代都有相应的谥法规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翻该朝代的历史典籍哦!

想学习更多历史文化知识吗?关注我,每天学一点!

说明:文章由文化复兴号发布

参考文献:《史记》、《逸周书·谥法解》、《白虎通义·谥》、《公羊传注疏》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