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从11月的1.6%明显回升至9.2%。►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从上个月的9.3%回落至6.7%,但领先指标开始走强,尤其是资金到位、土地成交和新开工面积。

  中金:详解2019年4季度及12月经济活动数据

  来源: 中金点睛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实际GDP增速为6.1%。4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持平于3季度的6.0%。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11月的6.2%攀升至6.9%的较快水平,主要受出口相关行业回暖和制造业升级周期推动,尤其是汽车和电子行业。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持平于11月的8.0%,消费量增长从上月的4.9%加快至6.0%。12月单月名义FAI同比增速从11月的5.2%跳升至11.8%。

  2019年全年实际GDP增速为6.1%。4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速持平于3季度的6.0%,与市场预期一致。

  经季节性调整后,GDP环比折年增速从3季度的5.7%回升至6.1%。据目前公布的数据估算,4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速从3季度的7.6%微降至7.5%,同时,GDP平减指数从3季度的1.5%小幅下降至1.4%,主要受PPI同比走低拖累。分产业来看,4季度第一、第二产业实际GDP同比增速分别从3季度的2.7%和5.2%上升至3.4%和5.8%,而第三产业实际GDP同比增速有所回撤。同时,第一、第三产业的名义GDP同比增速加快,而第二产业名义GDP同比增速微降。根据月度的经济数据分项进行估算,4季度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上升。

  图表: 4季度GDP平减指数微降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第一、第三产业的名义GDP同比增速加快,而第二产业名义GDP同比增速微降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11月的6.2%攀升至6.9%的较快水平,主要受出口相关行业回暖和制造业升级周期推动,尤其是汽车和电子行业。

  12月工业增速为2018年4月以来的最高点[1],明显高于市场预期的5.9%。12月工业增加值月环比增速从11月的0.78%下降至0.58%(非年化)。分行业看,上游产品产量增速上升,而中下游行业中,出口相关行业(计算机、通信)以及汽车行业的恢复、以及制造业升级周期(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提振了工业增速。同时,12月发电量同比增速从11月的4.0%下降至3.5%。

  图表: 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攀升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分行业工业生产增速及增速变化一览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速持平于11月的8.0%,消费量增长从上月的4.9%加快至6.0%。

  剔除汽车,12月社零同比增速从9.1%微降至8.9%。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速从11月的-1.8%回升至+1.8%。汽车以外,粮油、食品、烟酒、饮料等必选消费品,石油,以及金银珠宝等部分可选消费品增速加快;另一方面,化妆品、以及地产相关的可选消费品增速回落。

  具体来看,12月化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9%。部分可选品类增速环比有所回落,我们认为可能受“双十一”虹吸效应影响,其中,服装鞋帽类零售额同比+1.9%,增速环比11月-2.7ppt;通讯器材类销售额同比+8.8%,增速环比-3.3ppt。受益于CPI提振,12月粮油食品(+9.7%)、日用品(+13.9%)、饮料(+13.9%)、烟酒(+12.5%)等必选品类增速仍然较好。此外,12月汽车销售同比增速从11月的-1.8%提升至+1.8%,提振社零数据表现。

  地产后周期品类增速有所回落。受春节提前、淡季来临影响,家具12月零售额同比增长1.8%,环比11月下降4.7ppt;家电12月零售额同比增长2.7%,环比11月下降7.0ppt。中金地产组预计房地产竣工面积19/20年分别增长9%/8%,有望支撑后续家居消费需求回暖,看好渠道、品牌、产品竞争壁垒强、市场份额预计持续提升的定制及软体家具龙头。

  2019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19.5%,线上渗透率提升至20.7%,继续看好全渠道、多场景布局的新零售龙头。12月当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3.0%,保持较快增长;1-12月线上渗透率同比提升2.3ppt至20.7%,线上渠道比重进一步增强。我们认为,积极布局全渠道,发力超市“到家业务”的超市龙头,有望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我们建议重点关注“颜值经济”崛起下,国货美妆品牌及代运营商龙头的成长机遇;积极推进全渠道融合、践行智慧零售和模式变革的新零售商,尤其是受益CPI增长的超市龙头;此外建议关注受益于房地产竣工数据改善,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且估值筑底的家居龙头。

  图表: 分品类零售增速及增速变化一览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12月单月名义FAI同比增速从11月的5.2%跳升至11.8%。

  由此,1-12月累计名义固定资产投资(FAI)同比增速从上月的5.2%上升至5.4%。虽然FAI数据总量未必经得起严格推敲,但分部门数据和领先指标仍有不错的借鉴意义[2]。

  图表: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 基建、地产投资增速放缓,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分部门看,

  ►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从上个月的9.3%回落至6.7%,但领先指标开始走强,尤其是资金到位、土地成交和新开工面积。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速从11月的-2.9%回升至7.4%,地产到位资金同比增速从上月的7.0%加快至13.3%。12月土地成交增速较11月明显加快,但商品房成交增速有所放缓——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速从11月的-0.8%回升至7.5%、成交额增速从11月的-0.6%跳升至16.7%;商品房成交量同比增速从11月的1.1%减速至-1.7%,成交额增速从上月的7.3%放缓至1.2%。

  展望2020年,我们预计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4%。金额层面,我们预计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其中一二线城市增长8%,三四线城市下滑5%(亦主要受弱三四线城市拖拽)。分季度看,我们判断2020年销售呈现“前低后高”态势,其中一季度销售面积在高基数下同比数字可能偏负,二季度后伴随基数降低同比数字可能有所回升。但考虑到近期行业政策端的一系列积极调整早于我们此前预期,且受此带动购房人及开发商预期已逐步企稳,我们在当前时点上判断实体市场显著下行的概率不大,更多提示一季度及全年维度上销售端表现的上行风险。我们判断全国新开工面积同比下滑3%;房屋物理竣工面积同比增长9%;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6%(其中建安投资增速保持平稳,土地购置费增速回落)。我们预计2020年全国住房按揭投放量可能达7万亿元,对应同比增速6%。

  考虑到当前行业基本面平稳、政策环境偏友好、龙头房企盈利确定性强且估值整体仍然不贵,我们维持对两地地产股的积极观点。但考虑到板块较前期已积累不低涨幅,当前时点建议投资者更加注重个股的差异性,优选销售稳健增长、业绩确定性高增长、估值吸引力强的龙头标的。

  图表: 领先指标来看,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上升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12月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速加快

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资料来源:CEIC,中金公司研究部

  ► 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回落至2.1%,对比11月同比增长5.2%。近期逐步进入开工淡季。往前看,2020年初专项债发行提速、且用作资本金适用范围扩大,同时近期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速保持稳健,我们预计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有所加快。

  2019年在地方政府资金限制下,基建投资不及市场预期,建筑板块估值持续下行;2020年以来随着经济数据企稳、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带动板块估值迎来修复,但当前建筑企业估值水平仍处历史区间低位,具有较强的安全边际。展望后续,我们预计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上行,建议关注板块估值修复带来的投资机会。

  ►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从11月的1.6%明显回升至9.2%。11月部分行业利润显露企稳回升的迹象;同时,中美贸易摩擦“降级”,有助于提振制造业企业投资意愿;此外,政府多次强调加大对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制造业投资可能维持企稳回升的态势。

  4季度增长环比加速的势头有望在1季度延续。

  如我们此前报告中所分析的[3],由于春节错位,周期性指标的同比增速可能在1月偏弱,包括工业生产、投资、贸易等高频数据。但从目前可得的数据来看,除春节因素扰动,周期温和回升的逻辑仍在,工业生产回升、地产韧性较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回暖的势头或将延续。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月地方专项债净发行量有望达到7000亿元左右、同比大幅扩张,节后投资需求回升的态势有望得到进一步验证。

  ------

  [1]剔除春节因素对2019年3月数据的扰动。

  [2]请参见我们2016年4月29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简评《辽宁固定资产投资“断崖式下跌”简析》,2016年4月9日发布的中国宏观专题报告《统计失真扰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以及2016年4月13日发布的中国宏观周报《月度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是否还有指标意义?》。

  [3] 请参见我们2019年1月8日发布的中国宏观专题报告《如何过滤春节移位“噪音”来判断2020开局走势?》。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永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