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罗源,常常会让你心生欢喜。你可能会爱上一道靓丽风景,可能会爱上一个动人故事,亦或是爱上为你排忧解难的他们,这片罗川大地,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美丽!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罗源法院司法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故事。快来看看他们出的这三招!

  01 助力民主法治村建设

  省级青年文明号海滨法庭干警深入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开展以畲风民俗为主的法治宣传,倡导“法治、平安、和谐”的理念,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依托省级青年文明号开展“送法进乡村”的同时,罗源法院还积极开展扶贫助困活动,与松山镇吕洞村等结对帮扶村签订帮扶协议,每年给予困难户补助金,在春节、中秋节等节日还送去粮油等慰问品。

  02 助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

  依托党员法官服务点,加强与司法所沟通,构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能动作用,全面助力乡村生态、文化、经济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保障。

  张某与林某于2005年1月在罗源县民政局登记结婚,婚后生育一子,现年11岁。婚初感情尚可,后双方常因生活琐事发生争吵,张某称双方婚前基础差,且婚后夫妻感情不睦,林某未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欲与林某离婚。服务点的法官知情后,与司法所的调解员共同找到了林某了解情况。

  林某在得知张某欲与其离婚时十分震惊,认为夫妻间还有感情,且孩子年龄尚幼,不愿离婚。法官与调解员见状立马着手组织调解,当天双方亲属也到场劝说。调解员从家庭、孩子等各方面对张某动之情、晓之理,劝其再给林某一次机会,并对林某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了批评和教育。林某在调解员、法官和亲属面前向张某保证今后一定改正缺点,照顾家庭,多关心张某和孩子。在法官与调解员的劝说下,张某放弃了离婚的想法,双方和好如初。

  自2017年11月在11个乡镇设立“党员法官法律服务点”以来,各服务点逐步建立起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有序开展立案接访、诉调对接、巡回审判、司法救助、指导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教育等司法便民服务及矛盾化解工作,收效良好,赢得广大群众好评。

  03 助力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快速审结各类涉农案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2017年5月,罗源县松山镇白水村罗某彤等60位村民因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将罗源县松山镇白水村民委员会诉到法院。

  原来,2009年,白水村实施异地安置搬迁,罗源县松山镇人民政府与白水村民委员会达成征收集体土地协议:征收白水村2187.104亩土地(含水田、园地),松山镇人民政府给予征地补偿款人民币693万余元。

  白水村委会于2016年12月23日公示了经村民代表及村委会等研究决定的田、园地补偿款的分配方案。公示期过后,白水村委会于2017年1月20日开始按公示内容将补偿款以48000元/人的份额发放给村民。与此同时,白水村委会以外甥、外嫁女、女婿等为由将罗某彤等60位村民排除在补偿款发放对象之外,未向他们发放补偿款。故而,罗某彤等60位村民向法院提起诉讼。

  由于该系列案件涉及面广、影响较大,法院受理案件后多方调查、走访,并召开了当事人集体会议,组织村委会与当事人进行调解,双方就调解方案达成了一致意见,最终案结事了,真正做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效统一。

  一直以来,罗源法院始终致力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通过充分发挥畲族、海上渔排纠纷调处中心等特色巡回法庭职能作用,结合11个乡镇设立的“党员法官法律服务点”,构建“半小时诉讼服务圈”,打通司法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以来,罗源法院运用多元化解机制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纠纷、相邻关系纠纷等各类涉农案件37件,努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和谐稳定环境,增进群众获得感。

  编辑:方琮高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