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哈文的微博变得有点怪。

这位央视“扛把子”,担任过两次春晚总导演的女强人着了魔似的每天都发一个“早”。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这个谜一样的“早安”,一直持续到2018年10月29日,哈文的一篇微博揭开了这个谜: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原来这个514天里,哈文每天发微博的身份并不是作为那个知名导演,而是作为李咏的妻子。她写日记一般地祈祷,想要抓住缥缈的希望。

每一个早安,都代表着庆幸丈夫又多陪了自己一天,代表着祝福,也透出浓浓的虚弱。

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你看还是不看

反正我们春晚就在那里

但实际上哈文并不是一个虚弱的人,相反,这个来自西北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校友在镜头前和工作场合下,无不作风沉稳,逻辑清晰,似乎有着天生的统御力。

2012年、2013年,她连续两次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对原有的节目形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力排众议增加了语言类节目的比重,甚至敢于去请已经和央视闹翻了的陈佩斯与朱时茂。

虽然该二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在2013年,一直因为节目“三俗”而被边缘化的郭德纲在哈文的拍板下第一次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而这也意味着这个早已名满天下的相声艺人终于被主流媒介所承认。

哈文在事后的采访中对当时自己承担的“用人不当”的风险并没有表示很担忧,反而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名言:“所以你看还是不看,反正我们春晚就在那里。”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当真的舍我其谁,甚至还带了一丝“匪气”。

而哈文也的确算得上“胆大包天”。

2012年,她找来王力宏和李云迪合演《龙的传人》,这次合作给双方当事人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尔后不久网络上就开始疯炒“宏迪恋”。

2013年,王力宏和李云迪并没有同台演出,取而代之的是刘谦和李云迪的魔术表演。

而就在李云迪钻进现场魔术的幕布中时,他突然把头又伸了出来,对刘谦耳语一阵,刘谦大笑:“要找王力宏?我还要找董卿呢!”

这彻底点燃了网友的八卦之心,“找力宏”迅速成为了当年的网络流行语。

而这次在央视上“公然卖腐”,也让哈文导演的春晚成为了一个传说,既是空前,也是绝后。

2013年3月,她回到母校广院做分享的时候,有传媒大学的同学问起了这场风波,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意味深长地一笑:“我是真女人,我是真的爱男人。”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蓝宝石钻戒和

九十九朵玫瑰

“爱男人”的哈文和李咏的爱情在当年可媲美爱情小说。

虽然哈文这种理性与强迫的性格,与感性冲动的李咏看起来多少有些不般配。

而事实上,哈文在一开始还真没有看上李咏。

哈文李咏都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而且都在王牌的播音主持专业。

李咏曾经说自己对哈文属于“一见钟情”,在上课的时候偷画她的画像,趁老师不注意“伸胳膊捅她”把画像递给她看,还“居心叵测”地问:“哈文,你心目中的男朋友是什么样?”

认真听课的哈文被这个男生烦到了,她斜瞥了一眼不是特别高的李咏,说了句“至少一米八吧。”

李咏被噎了一下,但还不死心:“那最低限呢?”

哈文也顿了一下:“怎么也得一米七五吧。”

李咏一瞬间就乐呵了起来:“上周体检,我一米七五点五!”

哈文噗嗤一声被逗乐了,从此两人迎来了校园的初恋。

但好景不长,这份初恋很快就遇到了考验。

李咏毕业后被“发配”到西藏电视台一年,而哈文则分配到了天津电视台。那一年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哈文会不会被人骗走”。

爱情会让人变成诗人与哲学家,异地恋的李咏开始读尼采,在那个没有微信的年代,他每天写一封信,既是给哈文倾诉思念,也是给自己感慨孤独。

后来发配结束,李咏故意没有告诉哈文,“去四联理了发”,“坐地铁到西单,买了蓝宝石钻戒和九十九朵玫瑰”,来到了哈文的宿舍前。

李咏永远都记得当时在门口的那份忐忑,他生怕哈文对着门“喊出另外一个男人的名字”。

“吱呀”一声,门开了,在说出那句“我回来了”后,李咏有些惊吓地看到哈文在愣住之后哭得梨花带雨。

他当时只恨“腾不出手拥抱她”。

就这样,这份初恋最终走进了婚姻殿堂。

与初恋结婚是很多人的梦想,从这个层面来看,李咏哈文都是幸运的,但这种幸运和日后二人步入职场后所面临的幸运相比,则有些相形见绌了。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下一个时代到来时

他转身而去

李咏曾经发微博说“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风水来到人间,不惊不扰也好,姿态尽情也罢,总有一个角落将他搁置”,自己在这个年纪终于“信了命运”。

而他的命运也的确被裹挟在这个时代之中,几经沉浮而熠熠生辉。

或者按照哈文的话总结来说——“走了狗屎运”。

1998年,在那个媒体一定要成为国家宣传口径与喉舌的时代,纯粹的娱乐节目几乎没有生长空间。

可就在那时,李咏却看上了一个非常“政治不正确”、流淌着资本主义血液的节目。

这是一档叫《GO BINGO》的英国节目,模式是猜题赢奖,节目的结尾是最震撼的场面:一按开关,天花板上“哗哗往下掉钱”。

李咏兴奋地跟领导推荐了这个节目,得到的答复是:“这个节目不适合CCTV”。

软磨硬泡了三个月之后,这个事情才最终拍板。

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档模式引进的节目——《幸运52》。

就像文革之后文学名著在社会上疯狂畅销一样,这样一档“纯粹娱乐”的节目在久旱逢甘霖的中国大地上迅速蹿红。

李咏的成功也从来没有少了哈文,从李咏的央视时代,到后来的《偶像就该酱婶》,李咏、哈文夫妻档已然成为了一个标签和质量保证。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那是一个市场经济与社会结构转型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移,人们的口味也在改变。

那时央视也面临着转型,这个中国第一大台汇集起了一大批理想主义者,这些人名字在今天已然家喻户晓:陈虻、柴静、崔永元、白岩松……

在那个黄金时代,电视台敢于突破制度与审查进行摸索尝试——例如《幸运52》把电视传播奖品的额度从5000提升到8800。

但也是那个容错率很低的时代令他备受谤讥,从“春晚黑色三分钟”,到“传媒大学挂名教书”传闻,这些在如今都被澄清不实的消息曾经狠狠地把李咏钉在耻辱柱上。

很多人就是看这个张扬的泡面头男人不顺眼。

蓦然回首,发现这个“从来不会在电视上好好说话”的主持人总共主持了十届的春晚,他代表了那个央视主持人等于国民级偶像的时代。

在下一个时代到来时,他转身而去,承上启下,连接了两个时代,只是不知道这一次,时代将会属于何人。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咏别的冷血葬礼

其实只是故作坚强

18年伊始,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开始在网络上传播,有人拍到李咏哈文携女在美国街头散步,于是一条新闻标题悄然诞生:著名主持人李咏、哈文一家移民美国。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很多网友表示“见怪不怪”,又是一个“捞够了钱就跑的”。

对此哈文没有大张旗鼓地解释,她只是在一个询问她是否移民的评论中低调回复了一句“木有”。

可以想象在他们治疗癌症的艰难岁月里,这样的言论令他们经受着怎样的内外交困。

李咏曾经说,希望自己死后,葬礼上不是铺满鲜花,而希望“身边摆满话筒”,“人生几十年,一晃就过”,因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说话”。末了他还俏皮地加上一句:“没吓到你们吧?”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这样的葬礼真的“很李咏”,不知道他在纽约的葬礼如否真如他希望的那样。

关于这场葬礼,还有一个小细节。

李咏实际上是10月25号去世的,可这个骄傲的女人硬是等到28号葬礼结束才在微博公布了丈夫去世的消息,咬牙安顿好了一切,理性到近乎冷血。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可这并不是冷血。

在《请回答1988》里也有一场这样“冷血”的葬礼。

女主角德善的奶奶去世了,她惊讶地看着葬礼上父亲姑姑们丝毫没有悲痛地大宴宾客。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觥筹交错中,丧事竟然被生生办成了“喜事”。

父亲甚至在前来悼念的宾客面前夸耀自己家的孩子,与多年不见的老友叙旧。这样的“铁石心肠”让德善异常悲愤,甚至对父亲产生了怨恨。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可葬礼结束后,宾客散尽,在匆匆赶回来的兄长面前,德善的父亲和姑姑们,就像一直梗着的脊背忽然被抽去了脊梁,终于抱作一团放声大哭起来。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原来,大人们只是在忍。”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只是在忙着大人的事情,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岁月的重担。”

哈文更博,从此之后,有“早”无“安”,至此之后“永失我爱”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疼。”

就像那既坚强又虚弱的514个早安。

就像那个尽量让自己看上去语气轻松的“木有”。

在美国陪伴李咏治疗长达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她明明可以用这个事实来回应移民传闻和网友的谩骂。

她也明明可以在网上叫一波苦,消费一下网友情怀,既挣了钱又塑造了人设。

可她就是骄傲又固执地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哪怕到了最后一刻也要等葬礼结束再宣布丈夫的死讯。

李咏给世间留下最后的姿态不是躺在病床上的奄奄一息,而是那个在舞台上舌灿莲花的主持人。

这样的离去方式,“很李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