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告诉我:爱看书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赚?

1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写信。

回忆起高中、大学时和同学、朋友书信往来,寄信后就开始期待来信,收到回信会很兴奋和开心,会慢慢地构思如何回信,回信之后就又开始期待。

等待时的煎熬越痛苦,收到信件时的快乐就会越强烈。

在这样的循环中,在书信来往的时间流淌中,朋友之间的情谊却在空间的阻隔下像发酵一样越来越浓厚而深入。

现在,我们有QQ、有电子邮件、有微信……有各种现代的即时通讯手段,却失去了书信带给我们的种种感受:

失去了书写的快乐,失去了与朋友更全面、更深入地交流,失去了时间上的不连续带来的情感的发酵……

也许有一天,我们还会捡起这种复古、落后的通讯方式,谁知道呢。

想起木心的那首诗: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 马 邮件 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而这本书就是以书信的形式,记录了从1949年11月18日到1969年4月11日,将近二十年间身处纽约的作者海莲·汉芙,与位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旧书店之间的真实故事。

这本书告诉我:爱看书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赚?

2

海莲·汉芙住在纽约市的一栋老旧公寓里。

在杂志中看到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的广告:专营旧书、绝版书。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这家书店写信,列出几本自己最想读却遍寻不着的书。

寄出的信得到了回音,她收到了回信,并且得到了其中的一部分书。

她这样描述心中的喜悦:

“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这种迷醉,相信每一位资深书虫,都会感同身受吧。

以书为纽带,或者说以对书的热爱为纽带,身在纽约、没有固定收入,寄居在老旧公寓的海莲和位于伦敦的旧书店的全体员工,通过书信往来,逐渐建立了对彼此的信任甚至依赖。

出于对旧书店员工的感激之情,同情他们因为战后的经济萧条而遭受的限购(每个月每人分配一个鸡蛋,每户每周两盎司肉),虽然自己的经济状况也很窘迫,善良的海莲·汉芙还是通过海外代购公司为书店送去了圣诞礼物:

一条六磅重的火腿。

这样的圣诞礼物对于书店的店员来说,不是久未见到,就是只能偶尔在黑市匆匆一瞥。

他们回信表达了对海莲·汉芙小姐的慷慨的深切感激之情。

在此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海莲·汉芙在各种各样的节日里为书店的朋友们邮去他们缺乏的食品,直到伦敦的食物供应逐渐丰富起来。

接受海莲帮助的书店员工用各自的方式回报海莲:

赛西莉主动写信给海莲,表达感激之情;

弗兰克的妻子诺拉寄去了一条爱尔兰手工编织的桌布;

书店全体员工在节日里回赠给海莲一直想要的一本非常精美的书——《伊丽莎白时期情诗选》……

买书卖书只是交易,长达十年的食物馈赠让书店的每个店员及店员的家人都如此感谢和喜爱海莲。

海莲却说:“你们卖这些好书给我,难道对我不是比我对你们还要慷慨?”

感恩他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和回报别人,这种情感的流动,也许是人生获得幸福和意义的真谛。

这本书告诉我:爱看书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赚?

3

慢慢地,买卖关系转变成了朋友间的交往。

她要书,弗兰克找书。

他为她说明找书的过程,她为他描述读书时的喜悦。

她觉得大洋彼岸的书店离她更近,不愿去几条街道外的书店去寻书;

他为她寻寻觅觅,一本《项狄传》居然找了三年多才找到,而《坎伯雷故事集》花了四年。

弗兰克的信注重礼节,从称谓到内容,端正、严谨,包容一切;

而海莲的信则直率、幽默、多变,变换各种称谓,分享她读书的心情,她的工作,她的天气,甚至她的唠骚……

他们在信中阐述各自的文学观点,评论某一部文学作品;也分享各自的生活状况,互相支持与鼓励。

海莲感慨:“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克,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知己难觅,海莲跟弗兰克就是这样的知音。

精神上的了解和认同,交流和促进,也许是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热爱英国文学的海莲一直期望有机会去英国看一看,但窘迫的经济状况限制了她的脚步。

海莲的好友有机会去伦敦,去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探望,并写信告知海莲:

极目所见全是书架——高耸直抵到天花板的深色的古老书架,橡木架面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虽已褪色仍径放光芒。

海莲只能无奈地写道:“我不想让你以为我是酸葡萄,不过我实在不明白,你究竟是何德何能?老天竟任由你饱览遍逛‘我的书店’?”

为了探访英国文学的故乡,海莲努力工作,充满憧憬:

如果继续照着这样的调薪幅度,到了六月,也许我就可以启程赴英,自己去逛“我的书店”。

她也承认,隔着三千英里的安全距离,写了一堆没大没小的信,她大概只会悄悄溜进去又静静踱出来,而不敢告诉他们她是谁。

4

没有稳定经济来源的海莲,不断因为一些突发状况(看牙医、公寓搬迁等),消耗了积蓄而推迟去伦敦的计划。

直到某一天,书店的新职员写信告知她,德尔先生已于十二月二十二日(1968年)去世了。

她只能无声地流泪,满怀深情地给去伦敦的朋友写信说: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

这本书告诉我:爱看书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赚?

作者海莲并不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作家,这本无心插柳的书信集,是她第一本畅销的作品。

这本书的成功,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在信中自然流露的对书的热爱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总有一些书,会让你欲罢不能,挑灯夜读;

总有一些书,会让你如老友重逢,阅读中勾起回忆,带着温情;

还有一些旧书,不小心丢失,就如同失去了一件宝物,即使买一本相同的新书,也无法消除自己的遗憾……

因为这本书的存在,即使弗兰克、海莲早已离开这个世界,这份情谊依然在人们的心中长存。

因为这本书的存在,即使书店早已关门,今天去这个地方的人们,还能在墙上看到这样的铭牌:

“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夫的书而闻名天下。”

↓怎样不知不觉,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章